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評論:維護“純潔”漢語要有敬畏之心

2014年04月29日08:44    來源:新京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維護“純潔”漢語要有敬畏之心

 

  如果一個外來概念被生硬地翻譯成中文,導致不同人對其理解極易出現歧義,阻滯了通暢交流,那麼暫且保留英文的說法也未嘗不可。

  最近,關於漢語的純潔性問題由於官方媒體的一篇評論文章而再度成為民眾熱議的焦點。文章語氣強烈,但內容並不新鮮,主要針對漢語中外來語(尤其是英語)過多的現象。網民對此反應不一,某些帶有解構色彩的網帖甚至將常用電腦軟件全部漢譯:Excel名喚“勝出”,Photoshop得名“照片商店”,而視頻剪輯軟件Final Cut則被譯為“最后的?嚓”。令人莞爾之余,一個疑問也隨之而生:若對外來語的堅決拒斥導致了交流的不便,那麼這種“純潔性”是不是有點牽強?

  其實,縱觀全球主要語言,漢語中的英文借詞可算是最少的,實在沒必要妄自菲薄。一些新生的高科技事物如計算機,因發源於美國,故絕大多數非英語語言中的“計算機”一詞都與英文單詞computer有相似的詞形和讀音,漢語幾乎是唯一一種在表意邏輯下自造該詞的主要語言:“計算機”直白易懂,而“電腦”甚至帶有些瑰麗的想象性色彩。類似的還有Microsoft之“微軟”和Google之“谷歌”,直譯也好意譯也好,終極的目的在於讓概念更清晰,也更有利於交流。說漢語的純潔性已經受到了英語的嚴重侵蝕,言過其實了。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捍衛母語的純潔性是一個錯誤的訴求。英語作為全世界最強勢的語言是先后仰賴英國的全球殖民活動和“二戰”后美國的強大國力,有著深刻的意識形態意涵。官方在觀念上和實踐上鼓勵人們使用正確、典雅的漢語,是值得鼓勵的行為。但是,須知語言是有著多重屬性的:它既是人們日常交流的工具,又是民族文化得以保留和傳承的媒介,兩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廢。如果一個外來概念(如WiFi)被生硬地翻譯成中文,導致不同人對其理解極易出現歧義,阻滯了通暢交流,那麼暫且保留英文的說法也未嘗不可。例如,中國獨有的烏龍茶,在英文中就被稱為“oolong”而非“×× tea”,因為這種經過殺青、萎凋、搖青、半發酵、烘焙等工序生產出來的茶葉若要像紅茶和綠茶那樣以顏色英譯,很容易讓人“傻傻分不清”。

  在維護漢語純潔性的問題上,真正要做的工作不是糾纏一些具體的外來事物是否都有一個明確的中文對譯,而是思考如何在政策和觀念上總體性地推進國民對母語的敬畏之心。如今一些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而且學得很成問題),卻直到大學畢業都對漢字寫成的文學典籍缺乏了解。一面在基礎教育層面強調“學好英語比啥都強”,一面又對日常語匯中出於便利性考慮而保留的一些外來語揪住不放,實在是心智錯付。在這個問題上,不妨借鑒一下北歐小國冰島的語言政策:那裡的兒童至今仍可熟練閱讀1000年前的古冰島語史詩,但在那裡WiFi也被叫做WiFi。

  良好的初衷並不一定產生適宜的后果,原因在於語言是極為敏感和脆弱的文化現象,不但關乎人們的日常生活,更與人對世界的認知和理解密不可分。將“捍衛漢語純潔性”這一如此精細而復雜的工程簡化為對NBA、GDP、WTO等交流細節的“錙銖必較”,卻對作為文化載體與媒介的“漢語危機”視而不見,實乃隻見樹木,不見森林。

  □常江(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