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作為中華文明的基因已經滲透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等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它們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千百年來一再不斷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興趣。
近日,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軍事科學院著名軍史專家劉庭華撰寫的新作《老子與孔子》,這是作者以禪悟達觀的出世體道心境,長期研究道家、儒家思想的潛心之作,它大膽提出:老子原來是軍事理論家,反對愚民政策﹔孔子謳歌選賢任能的禪讓制,反對父子相承的家長制﹔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反映了事物的某些本質特征,等等。可以說,這既是一部獨具創新觀點的學術性著作,又是一部最大限度地使用當代人的語言對老子與孔子的思想、觀點和立場進行全面解讀的通俗力作。
《老子與孔子》一書除“緒論:———老子、孔子思想之比較”和“后記”外,主體內容分為上篇《老子思想探玄》、中篇《王者之道——孔子思想舉要》,以及下篇《老子》《論語》原文、譯文與評注三大部分,共41萬余字。
作者把老子定性為偉大的哲學家和軍事理論家,並將他的思想提煉概括為道法自然與自然規律、禍福相依與相互轉化、無為而治與以人為本、柔弱勝剛強與立身處世、韜光養晦與弱者生存之道、不以兵強天下與后發制人、修道養生與健康長壽等十二個方面的內容,特別是對老子的哲學思想、軍事戰略思想、智慧謀略和養生等作了重點解讀。作者認為,老子思想的本質是弱者之道,是為弱者、弱小群體的生存發展提供思想方法和智慧。老子提出,做人要“上善若水”:即守柔、處下、不爭,從政當領導者要“以百姓之心為心”,“見素抱朴,少私寡欲”,要關注民生,愛惜民力,等等。
作者對孔子思想的研究則結合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分類、提煉和概括為六個方面,並將孔子定性為“偉大的道德思想家”。孔子主張“德治仁政”,提倡“修己以安百姓,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孔子也贊賞“無為而治”,他謳歌選賢任能的禪讓制度,反對父子相承的家長制,曾經一度同情和袒護敢於“叛亂”的革命行為。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和為貴的處世原則”,建設“君子”式的道德精神家園(“做君子,不做小人”)。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和學問家,提出了“有教無類”———人人都應有受教育的公平權利的口號。作者認為,孔子一生是革新與保守、同情與不滿兩種思想的矛盾統一體,其思想的主體傾向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實乃王者之道。
作者給出了《老子》《論語》的白話譯文,他採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以直譯為主,兼用意譯,最大限度地用當代人的語言來翻譯,力爭讓初中文化的讀者或較為聰明的小學畢業生也能湊合著看懂,可見作者追求雅俗共賞的良苦用心。
《老子與孔子》,劉庭華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一版,4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