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在全球化時代,一部的好的文學作品,顯然既要有時代特色,更要有傳統底蘊。
然而,在一些錯誤理論和思潮的影響下,當下的文藝工作中,食洋不化、東施效顰的現象並不少見,一些人把西方文藝理論和理念當做圭臬,照搬照拿、囫圇吞棗﹔還有人在進行文藝創作時,輕賤民族文化和審美傳統,以獲得西方人認可為最高追求。
針對這種現象,必須堅持對中國精神的傳承和弘揚,但這不是一味復古,更不是盲目排外,而是以開放包容心態對西方文藝見好就拿,進行借鑒和化用。如何借鑒和化用?習近平指明了方向: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
6.倡導說真話、講道理
不少文藝界人士指出,文藝創作的繁而不榮、興而不旺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文藝創作缺少批評精神,失卻批評的鞭策和佑護。還有人一針見血,“文藝批評已經蛻變成文藝表揚”,一些宣傳和炒作代替了文藝批評, “友情褒揚”、“紅包評論”更使得文藝批評面臨誠信危機。
“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不能對文藝作品說真話,講道理,讓商業利益替代藝術標准,怎麼會出精品、出人才?
習近平提出的這句箴言,說真話就是要重新淬煉文藝批評這一利劍,講道理就是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評判和鑒賞作品,既不讓批評失語、缺位,又能駕馭批評方向,褒貶得當而不越界,以此帶動文藝作品的繁榮發展。
轉載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