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說說池北偶:寫詩“用常得奇”使之平中見奇

韓羽

2014年11月06日15:46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說說池北偶

  提到池北偶,想起白居易。白居易同情勞苦大眾,寫了不少諷喻詩。他的詩通俗淺顯,老嫗能解,已為人們所熟知。這表明白詩的特點,並不足以表明白詩藝術的高度。劉熙載在《詩概》中有句話:“香山用常得奇”,一語中的。就是說白居易能就最平常的語句釀出最不平常的奇句。

  說過白居易,再說池北偶。從池北偶的更口語化的高速詩的詩句裡,不時迸濺出耀眼的火花,使人也想到那四個字:用常得奇。且引《廣而告之》:

  賣藥登廣告,自稱有特效,

  能夠治百病,一服病就好。

  服了不管用,不要哇哇叫,

  非藥不對症,是症不對藥。

  張岱嘗言:“蓋詩文隻此數字,出高人之手,遂現空靈,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腐臭。”

  試看《廣而告之》的“隻此數字”。前六句,無可諱言,令人敗意,無字不平庸,無字不低俗,庶幾乎“腐臭”了。再往下,眼前一亮,本是山重水復,忽焉突現奇峰,川劇之“變臉”,不過如是。且是順筆一輝,隻把“藥”字“症”字顛了個個兒,如吳剛修月,無斧鑿痕。始悟詩人造玉器之妙,以前六句為鋪墊,蓋以平地顯高山也。把平常語弄得如此不平常,不亦劉熙載之所謂“用常得奇”。

  “用常得奇”使之平中見奇,僅是其表,實則是更有助於深化內容。此詩以摹仿賣假藥者的口吻,借以諷刺賣假藥者。前六句,雖能現其丑,不足盡其丑。如欲盡其丑,則需語言夸飾以“飾窮其要”。“非藥不對症,是症不對藥”,一反一復間,傳神阿堵,一個油嘴滑舌無理攪三分的無賴纖毫畢現。

  再看另詩的兩句:

  圈圈圈圈圈圈圈,一個更比一個圓。

  七個“圈”字,規規矩矩、呆頭呆腦,戳成一排,一瞅,就令人忍俊不禁。而“圓”字夾在其間尤其尷尬,有人對之捧腹大笑,有人對之怒火中燒。然而“圓”字不幸詩家幸,此“常”歟?“奇”歟?

  舉此二例,嘗鼎一臠。

  池北偶的諷刺詩多附有小注,或來自“報載”,或來自“傳媒”,正應了一句古語:秉筆直書。再則其筆觸涉及社會各個角落,直是一幅世態萬象圖。亦史亦詩,亦詩亦史。

  詩人以己之良知,與勞動人民息息相通,愛百姓之所愛,憎百姓之所憎。面對時弊歪風,一腔激憤,嘆則氣短,罵則惡聲有限,轉而為“打油”。笑唾丑類,冷嘲人渣,蛤蟆因之肚癟,傀儡遽而斷線,不亦快哉。

  詩人笑之於前,讀者笑於后,同氣而相求,同聲而相應,此謂之可“興”、可“觀”、可“群”、可“怨”,不亦快哉。

  讀者之於作者,雖然似錢鍾書先生有言:隻吃雞蛋可也,何必問及下蛋的雞。然而,比如蘭陵笑笑生底系何人,時至而今仍不乏銳意窮搜樂此不疲者,何哉?愛屋及烏也。在下也未能免俗,一度猜測“池北偶”為本名抑或筆名,想及清人王士禛有《池北偶談》。后有幸拜識,得知先生姓譚,恍然大悟,蓋譚、談同耳。

(責編:陳苑、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