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古代醫家看病"男女有別":御醫為慈禧"牽線切脈"

2014年11月11日11:07    來源:燕趙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古代醫家看病"男女有別":御醫為慈禧"牽線切脈"

  女性患者就醫,如何保護隱私一直是一個社會話題。我國古代,醫生診療講究望、聞、問、切,即“四診”。在“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男醫生為女患者看病有許多清規戒律,一起來看一看——

  女患者不能隨便找醫生看病

  明太祖朱元璋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宮”。

  古代醫生基本上都是男性,在儒家倫理佔主導地位、講究“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的背景下,古代一直有“女病難醫”、“寧治十男子,不治一女人”的說法。特別是皇帝后宮的女病人,男醫生尤其“碰不得”。即使病得再重,也不能隨便請男醫生進宮去為女患者看病。而且,歷朝歷代都有規范后宮女人就醫行為的規矩。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命禮臣議宮官女職之制時特別規定:“宮嬪以下有疾,醫者不得入宮。”可見,嬪妃生病隻能根據病情讓醫生開藥方,即所謂“以証取藥”。

  朱元璋如此這般,初衷是“鑒前代女禍,立綱陳紀,首嚴內教”,根本上還是考慮后宮女人的隱私。即便醫生被允許進入后宮看病,也有極嚴格的規定。

  民間有這麼一個傳說,明成祖朱棣的孝慈皇后患有乳疾,不少名醫診后都不見效,皆因無法直視,診斷困難。有一天來了一位道士,說能治好皇后的病。但這道士隻能遠遠地站在門外,不能進入皇后的房間。如何切脈?這道士想出了一個法子,讓人在皇后的手腕纏上一根絲線,通過這根絲線判斷皇后的脈象。

  朱棣為了測試道士醫術的真假,暗中將絲線先后綁在皇后的玉環上和貓腳上,結果都被道士識破了,道士真的治好了皇后的病。這個傳說既說明道士的醫術相當高明,也從側面反映了古代男醫生給高貴婦女看病的難度。

  民間女性同樣有封建禮教的禁錮,女子生病特別是患了婦科疾病往往羞於啟齒,或語焉不詳。有的女病人寧願病死也不願意公開隱私。元明善的《節婦》中,記載了一位乳房生瘡潰爛的寡婦馬氏,由於拒絕男醫生治療,最終喪命。馬氏說:“寧死,此疾不可男子見。”

  男醫生不能接觸女病人肌膚

  明代《習醫規格》規定“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

  古代看病,有“走出去”和“請進來”兩種就醫模式。“走出去”就是去醫生家裡就診,但女人生病了,更多是“請進來”,把醫生領到家裡看,以方便醫生的望、聞、問、切。這時候,女病人仍不能直接給醫生看,要用東西“隔”一下,以遵從“男女授受不親”的信條。即便可以出來見男醫生,女病人也要用紗巾或扇子“蔽面”。

  普遍的情況是,家人會在病床前設紗帳,也有的在閨房外挂帷,醫生透過紗帳觀察女病人的氣色、舌象等,完成“望診”的程序。

  光“望”當然不行,“四診”環節中,最重要的是“切”。切診,即號脈,又稱把脈,摸捏病人的手臂號脈象。而古代女人最忌諱手讓別的男人摸,被陌生人摸了算是“失貞”。宋代司馬光的《家范》中記載一例子:一婦女帶著孩子,背著丈夫的遺體投宿,男店主不准,把她硬拉了出去。這個婦女便認為被污身了,用斧子砍掉了被拉過的手臂。這種行為雖然極端,但說明古代女人的貞潔意識十分強烈。所以古代男醫生給女病人診療時,是絕對不會直接觸碰女病人肌膚的。但不摸如何切診?醫生會戴上手套,或是用薄紗罩在女病人的手臂上,然后才出手號脈。

  明代名醫李梴在《醫學入門·習醫規格》中,總結出一套古代醫生行醫的行為准則,其中提到給女患者看病的如下注意事項——

  “如診婦女,須托其至親,先問証色與舌及所飲食,然后隨其所便,或証重而就床隔帳診之,或証輕而就門隔帷診之,亦必以薄紗罩手﹔寡婦室女,愈加敬謹,此非小節。”李梴還特別指出,遇到女病人家庭困難,醫生要“自袖薄紗”。

  清朝御醫為慈禧太后隔著帷帳“牽線切脈”

  皇家通常用女醫生為妃嬪“視乳產之疾”。

  李梴所說的,是為一般女病人醫治時的注意事項,如對隱私要求更高,隔紗挂帷都不允許,那麼怎麼辦?首先是找女醫生。但古代女醫生畢竟不多,通常男醫生的水平遠遠高於女醫生,所以對重要女性病人還得請男醫生。

  不過,男醫生即便再德高望重,面對女病人也要回避,傳說他們常用的診斷方法是“牽線切脈”,也叫“懸絲切脈”。所謂“牽線切脈”,是用絲線一頭固定在女病人的手臂上,另一頭由醫生遠遠牽著,通過絲線的信息傳導,完成“切診”過程。當年清代的宮廷御醫就是這樣為慈禧太后看病的。據《婦女醫案的性別論述——以慈禧太后的醫案(1880-1881)為例》一文,有一次慈禧患病臥床,一陳姓御醫為其診治便是隔著帷帳“牽線切脈”:讓宮女將一根彩色絲線的一端扣在太后的手腕上,陳御醫牽著另一端。慈禧太后服了陳御醫據脈象開出的幾劑藥,病好了。實際上,陳御醫事先已從宮女和太監那裡獲得慈禧的病情,牽線切脈只是做個樣子。

  “懸絲切脈”對醫生的醫術和臨床經驗要求很高,但並不靠譜。為提高對女病人的診斷,有的醫生發明了一種女性身體模型,讓女病人自己指証何處不舒服,這樣的診斷很有針對性,既避免了男女肌膚直接接觸的尷尬,保護了隱私,又提高了診斷的可靠性。唐代有個名叫昝殷的四川名醫,精通女科,編撰有《經效產寶》。昝殷生前行醫常帶一女體器具,診斷時就會拿出來,讓女病人自己指出不舒服的具體位置,對症下藥。

  需要說明的是,古代女病人回避男醫生不僅是保護自己的隱私,對醫生來說也是一種保護,降低了女色誘惑。因為古代也不乏女病人勾引男醫生之事,宋洪邁《夷堅志·丙》“聶從志”條中的良醫聶從志,在給女病人診療時,女病人便直接要求與他上床,差點出事。

  時邑丞的妻子李氏病重垂死,聶從志將她治好了。李氏長得很漂亮,但好淫。見聶從志長得一表人才,便利用丈夫外出時,偽稱有病,派人去請聶從志到家裡,誰知李氏見到聶醫生后說,“賴君復生,顧世間物無足以報德,願以此身供枕席之奉。”聶從志驚恐地逃了出去,從此再不上門。

  元末名醫用“脫衣法”治療女患者

  《武進縣志》記載名醫施怪招“其婦不覺用手力護因得俯”。

  保護女病人的隱私是古今醫生的職責,也是醫生的職業道德要求。但在古代,竟然也有醫生故意曝光女病人隱私來治療女患者疾病的。清胡廷光《傷科匯纂》中,記載了這麼一個病例:一位醫生治療一位腿骨脫臼的女病人,但隻將牽引端固定,便匆匆離開,將女病人的腿部裸露在外。女病人因此很難堪,“羞恐異常”,她“猛然急縮左腿,不覺腿骨已入臼內”,一下把傷病給治好了。元末明初時江蘇武進名醫徐迪,還曾用公然脫去女病人衣服的怪招治療過一位女患者。據《武進縣志》記載,有一婦人得了怪病,“仰而不能俯”,家人找徐迪診治。徐迪不是開方,而是當著眾人的面動手脫去女人的衣服。最后脫得女病人隻剩下內衣,此時“其婦不覺用手力護,因得俯”。

  原來,醫生此舉是讓女患者服“心藥”,採取的是“情志療法”,這在現代叫“心理療法”。古代醫生認為,人有“七情五志”,“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喜、怒、憂、思、恐為“五志”。因為病患誘因的不同,所以也得“對症下藥”才行。

  上述醫生有意曝光女病人隱私,乃是心理療法中的“羞辱法”,利用女病人害羞怕辱、看重隱私的本能,有意曝光患者隱私,讓她產生恥辱感,激她產生短暫、強烈的自我防衛心理與行為,達到治病的目的。

  類似這樣對女病人採取特殊療法的,在古代病人就診醫案中有很多。如現代人常說的“愛能療傷”,在古代真的被醫生當作過治療手段。清魏之琇的《續名醫類案》記載,明末清初奇人傅青,曾治療一位因郁怒而患眩暈的婦女,藥方是“軟石湯”:讓婦女的丈夫把一塊石頭煮軟后,給妻子喝軟石湯。丈夫煮了幾天幾夜,石頭還沒變軟。婦女被丈夫的愛所感動,起床一道來煮石頭。傅青見此情形,便說石頭是煮不軟的,你們的恩愛已驅走了病魔。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