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將對晉祠景區實施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整治改造,優化景區現有景觀結構,修繕、新建一批代表性景觀工程。目前,環境整治規劃設計方案開始面向社會公示:11月24日前,社會各界可就整治意見或建議與太原市城鄉規劃局監督檢查處取得聯系。
11月13日,記者來到晉祠公園,就景觀現狀進行了實地探訪。晉祠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太原最重要的文物旅游景點之一,此次提檔升級將對公園進行大規模的修繕、復建及新建,改造完成后,公園將以嶄新的面貌與游人見面。
○整體規劃
此次公布的整體規劃方案范圍北起景區地界,南至工療路與晉祠門外街,西起景區地界,東至古唐路。整治重點包括懸瓮山部分山體,晉祠博物館和晉祠公園三部分,總面積165.65公頃,淨用地161.19公頃。按照規劃,將在懸瓮山游覽區的部分山脊線增設帶有觀景平台的垛口城牆,並保留懸瓮寺和望川亭。晉祠博物館的現有格局保持不變,並按照世界文化遺產的標准和要求,採取各項有效措施,進一步提升品質,豐富景觀內容。
作為整治改造的重中之重,晉祠公園主體工程將被分為三部分,分別為中部游覽區(包括景區中軸線上的一系列景點)、北湖游覽區(景區中軸線以北)、南湖游覽區(景區中軸線以南)。其中,中部游覽區將規劃建設三大景觀創意,包括大寺荷風、畫閣流音、合澗分流。改造中,從景區東入口廣場開始,在中軸線上,由東向西的景點為十字橋廣場、主景閣、龍興晉陽雕塑、南大廳與博物館前廣場等。
北湖游覽區設計了三大景觀,包括龍崗疊翠、遠疇稻香、茗雨梨音。由東向西的景點為九龍湖、老君廟、仙翁閣、雨花寺、北極閣、潛園等。
在南湖游覽區,設計了四大景觀,包括瀛洲月照、桃源春雨、杏塢花開、東園秋菊。由東向西的景點為南湖、晉文公祠、趙梅生美術館、凌煙閣、下生寺、上生寺、飲馬湖、東園、市樓等。
○復建內容
1、公園西北空地:潛園
11月13日10時許,記者來到晉祠公園。在公園基建科工作人員帶領下,記者來到公園西北方向的一處開闊空地。空地北鄰公園真武閣,西側則與晉祠博物館隔牆相望。工作人員介紹,在2007年之前,這片空地上還有眾多民居民宅。在此后的改造中,這裡的村民陸續搬離,目前隻剩下空地東側的一戶人家。記者看到,在空地西側,本不平整的地面上,幾條白石灰車位線依稀可見。工作人員稱,目前這裡並不對游人開放,只是偶爾被用作應急停車場。“別看它現在名不見經傳,這裡很快就會建起亭台樓閣。”工作人員介紹,根據規劃,這裡將復建潛園,以此來紀念劉大鵬。提及劉大鵬,該工作人員介紹,根據史書記載,“潛園”其實在北澗河橋東北,主人號夢醒子,本名劉大鵬,晉陽赤橋村人。他最大的貢獻是著有多部書籍,最著名的是《退想齋日記》和《晉祠志》。其中《晉祠志》是山西省乃至中國歷史上第一步傳世的晉祠志,是第一部詳盡記述晉祠及其周邊名勝、風景、民風、世俗的書籍。“在這裡復建潛園就是為紀念他的。”
根據規劃,該項目內各建筑為地上1層至2層,仿清代風格的傳統磚木結構的北方園林建筑,園內有亭、台、樓、閣等景觀建筑20余座,景觀橋3座,總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方案採用傳統園林風格,在潛園西側南北兩端各設出入口一處。園內空間分為北、中、南三部分,南北兩區以園林為主,中區為知止庵主體建筑區,三部分有機結合,與自然充分融合。除中區以建筑為核心外,南北兩區力求空間疏朗不密集,園內水系、綠化、疊石等採用中國傳統園林手法進行布局。
2、公園南門內東側:東園
10時30分許,工作人員帶著記者來到晉祠公園南門。據介紹,東園復建工程將在這裡成形,建成后,將成為晉祠公園又一具有清代太原地區建筑特色的園林景觀。
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南門內東側是一片空曠區域。除一條人行通道外,大部分區域雜草叢生。在南大門附近,一些隆起的土堆是當時道路施工留下的,上面也鋪滿了落葉。“在這裡重新復建東園,主要是為了紀念晉祠人楊二酉。”工作人員介紹。
楊二酉,山西太原晉祠人,曾為清朝官員。據史料記載,東園原是楊二酉的別墅。楊二酉一生居官清正,不畏豪強,有“倔強人似鐵”之譽。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楊二酉病逝於晉祠故宅,終年76歲。他后半生一門心思投身晉祠的山水,參與重修重建晉祠文昌宮、七賢祠等修葺工程,對晉祠保護作出了積極貢獻。
規劃顯示,整體復建方案將採用傳統園林方式布局,在西、南、北側各設主出入口一個,東側設次入口一個,園內主要建筑包括清代太原地區典型民居院落“玉煙書屋”以及映月樓、菊館、曲水流觴等各式亭軒等,園內水系、綠化、疊石等採用中國傳統園林修建手法,使其成為園內的重要景點。整體建筑為地上1層至2層,全部採用仿清代風格的傳統磚木結構,園內有亭、台、樓、閣等景觀建筑20余座,景觀橋3座,總建筑面積2400多平方米。
○新建項目
1、公園東南角:晉文公祠
在公園東南角南湖湖心,有一個天然形成的湖心島。工作人員稱,很久以前,公園方面就考慮過如何將這個湖心島合理開發。此次整治改造,將在這裡修建一座祠堂,名叫晉文公祠。
在原《晉祠景區詳細性修建規劃》中設置的瀛洲月照景區即晉文公祠景點,原擬採用仿唐宋建筑風格,現調整為仿漢代高台式祠廟建筑風格,從建筑風格上向前延伸呼應了晉祠的歷史。方案主要由入口前導區和祠廟祭祀區兩部分組成。在東南方向設主出入口,入口前導區依場地地形布局靈活,包括閥門、柱梁石橋、百戲樓以及祠前廣場。祠廟區為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內部局部做空辟為展廳,四周為回廊。上部祠廟祭祀區以院落為單位,呈“日”字形平面格局,中軸線由東向西依次為祠門、主殿(文公紀念堂)、后殿(介子推紀念堂),兩側有東西配殿、東西圍廊等建筑物。項目內各建筑物為地上1層至2層,仿漢代風格的傳統磚木結構高台式祠廟建筑,園內有門閥、殿堂、樓閣等建筑十余座,橋3座。
晉文公,姬姓晉氏,名重耳,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開創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歷代執政者及社會民眾均十分敬仰晉文公,並將其尊稱為天神,祭祀晉文公的祠廟也稱為“天神廟”。傳說唐宋以來,唐明鎮(今山西省政府所在地)就建有晉文公祠。
2、公園南端:趙梅生美術館
在晉祠環境綜合整治中,趙梅生博物館將從現晉祠博物館中移出,並在晉祠公園南端新建。13日上午記者在公園南側看到,目前美術館整體結構已經完成。
據了解,整個美術館場地呈三角形,穿插形成“品”字形布局,將建筑主要出入口設置於北側,分別在東側、西側及南側設置管理處入口及次出入口。建筑分為地上兩層(局部一層),地下一層,總建筑面積5800多平方米,建筑高度15.1米,室外綠化停車場3個。建筑北側為湖面水景,東、南、西側環繞梅園等綠化景觀。
記者了解到,趙梅生美術館原址使用晉祠博物館內浮屠院的院房,展覽內容與浮屠院建筑屬性契合度較低,展覽空間嚴重不足,缺乏對畫作珍品的保存和展示條件。隨著趙梅生先生捐贈作畫數量的增多,現有展覽和存儲空間嚴重不足。為保護好趙梅生先生的捐贈珍品,宣傳發揚畫作內涵外延意義,亟須籌建一處新的美術館,既要符合珍貴畫作展覽、存儲條件,也滿足繪畫愛好者的參觀交流需求。此外,將趙梅生美術館移出晉祠文物保護中心,也有利於晉祠文物古跡本體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