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紅縞環
西周瑪瑙配元代瓜棱琉璃
唐代瓜棱珠
肖涌剛
近年來,珠子越來越成為人們熱捧的飾品。這一顆顆小珠子,或炫彩奪目,或清素靜雅,或以一根細繩懸在脖頸,或十顆成串戴在手上,因材而制,因人而變,滿足了人們對美感與個性的追求。在潘家園,隨處可見兜售珠子的游商走販和店鋪攤位,瑪瑙鬆石,紫檀沉香,水晶玻璃,硨磲珊瑚,造型各樣,種目繁多。
與大眾市場交相呼應的是,清代及其以前的古代珠子在收藏界開始受到重視,成了藏家的新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好的東西首先是美的,作為裝飾品的珠子本身具有美感。而相較於瓷器、青銅器、書畫,珠子的進入門檻低,不需要太多的專業知識,是進入古玩行當的切入點。”對於“珠子熱”,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京巍如此理解。據朱京巍介紹,正在農展館新館舉行的2014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上,專門開辟了“珠聯璧合”展區,用以展出古珠。“我們希望通過這次展覽,用珠子把大眾的收藏愛好和古玩藝術品收藏聯系起來,搭個橋梁。”
古珠貫穿人類歷史
與其他收藏門類的時間界定相仿,古珠主要分為高古(漢代以前)、中古、明清這三個時期。而長久以來,古珠被視為“上不了台面”的小玩意兒而不受藏家待見。
“以前我們去買高古玉,人家就送你珠子,一大兜一大兜送。”國內知名的古珠收藏家一言女士調侃道。一言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收藏古珠,至今已近二十年。在她看來,古珠的興衰與珠子本身獨特的文化性和藝術性有著緊密聯系。“珠子是沒有斷代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時代,幾乎貫穿了整個人類文明史。”
數萬年前,歐洲的尼安德特人在墓葬中使用鮮花和珠子陪葬。國內幾乎所有的史前文明遺跡,從黃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到長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遺址、良渚文化遺址,再到內陸地區的三星堆文化遺址,均有用獸骨、玉料、瑪瑙、綠鬆石等各種材質制成的珠子出土。先秦時期,已能從文獻中窺見珠子的身影。《禮記·正義》有珠玉串聯組佩制度的記載,《詩經·國風》有男女互贈玉佩珠璣的故事,《庄子·列御寇》記“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頜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載“鄭人買櫝還珠”……這一時期,青銅冶煉帶來的副產品——琉璃被運用到珠子的制作中。戰國時,以琉璃制成的蜻蜓眼風行。齊國的水晶工藝,尤其是拋光、切面、打孔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后人難望其項背。這些技藝在齊國制作的水晶珠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齊國水晶珠最明顯的特征是孔徑較大,孔道透明。一般是兩端對鑽孔,在珠子中間部分相互貫通,而整體上從不破壞水晶晶瑩剔透的特征。
及至秦漢,珠子的普及程度已是相當高了。早在張騫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以前,東西方貿易已經展開。四川大學童恩正教授應用人類學和考古學方法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提出了“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這條傳播帶由中亞地區到中國東北再到中國西南地區,構成一條“民族走廊”。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外來珠子越來越多地流入中國市場。東漢時,佛教傳入中國,珠子又被賦予了宗教寓意。
唐宋時期,中國處於封建時期的鼎盛期,經濟富足,社會繁榮,珠子作為裝飾品盛行於世。在唐詩中,不乏對珠子的描寫。《琵琶行》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名句,《善歌如貫珠賦》的描寫更為豐富,“美綿綿而不絕,狀累累以相成。”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寫道“雲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其中的“步搖”,據東漢時期講解物名的工具書《釋名》解釋,“步搖,上有垂珠,步則動搖也。”由珠玉的耀眼奪目足以瞥見盛唐時期的華貴氣象。到了宋代,珠子更是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南宋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了臨安(今杭州)的城市風貌,其中便提及了“穿珠”這種小手藝,在“珠子鋪”中,交易動輒“萬數”。當時民間對珠子的需求可見一斑。
而朱京巍認為,正是這種如衣物般的日常性需求導致了珠子的文化價值被長期低估。“古玩的主項大多是塵封於歷史的制作工藝的產物,例如青銅器、老窯瓷器等。這些器具在屬於它的時代結束以后,就再也不出產了。而珠子並不如此。每個朝代都有珠子。但是每個朝代的珠子在選材、工藝、搭配上都是不一樣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所說的古珠,和那些青銅器、瓷器一樣,多來自墓葬,都反映著當時的政治、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狀況。”
朝珠達到工藝頂峰
明清是珠子發展的頂峰時期。一方面在民間,珠子成了尋常百姓打扮和消遣的物品。《金瓶梅》第十一回有西門慶為潘金蓮買珠子的故事,而潘金蓮拿這些珠子是為了自己“穿箍兒戴”。另一方面,自古以來,珠子就有按材質區分身份和等級的功能。清代,這一功能隨著皇權的高度集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其產物便是朝珠。
滿族先民有以“令珠計歲”的風俗。朝珠的形式來源於佛教念珠,這與清代皇帝對佛教的尊崇有關。據朱曉麗編著的《中國古代珠子》介紹,朝珠由108顆珠子貫穿而成,由身子、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六部分組成。朝珠108顆穿成的主體部分為“身子”,每隔27顆珠子加入一粒材質不同的大珠稱為“分珠”(又稱“結珠”),將108顆朝珠四等分,分珠共4顆,色澤大小一致,寓意四季。“佛頭”位於朝珠頂部,連綴有一塔形“佛頭塔”。朝珠的兩端通過佛頭塔的孔中穿出,合二為一,由此延伸出絛帶,絛帶中段系綴有一塊寶石,稱為“背雲”,背雲以下的絛帶末端綴有寶石“大墜”。佩挂朝珠時背雲緊貼后背。佛頭塔兩側又有3串小珠,每串10粒,稱為“紀念”,末端綴有“墜角”,佩挂時一側綴兩串,另一側綴一串。
按照清代禮制規定,王公以下,文職五品、武職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衛、公主、福晉以下,五品官命婦以上都佩挂朝珠,除了不能使用皇帝、皇后所用的東珠(黑龍江出產的淡水珍珠,為清宮廷最珍愛的上品),其它雜寶及諸香等各類材質均可用。
此外,朝珠的佩挂也極其講究,不同場合有相應規定。以皇帝朝珠為例。據《清史稿·輿服志》載,“(皇帝)用東珠一百有八,佛頭、紀念、背雲、大小墜雜飾,各惟其宜,大典禮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為飾,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綠鬆石,雜飾惟宜。絛皆明黃色。”
“同一等級的官員使用的材質大致相同,不過每串朝珠,珠子的造型都不一樣。官員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造辦處的工匠商量,算是私人定制了。”有三十年收藏經驗的齊繼星先生對朝珠情有獨鐘。“比如我這兩顆綠鬆石結珠,它的造型像盤腸扣,在這個基礎上打凹制成,中間鏤空,每個眼兒都是相通的,而且眼兒的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形的,圓形的,方形的。一看就是官造的。”
在官造之外,民間藝人打制而成的珠串也獨具特色。半年前,齊繼星收到一串佛珠,用劍麻和蠶絲編織而成,質地堅硬,耐磨損,經過數百年的把玩捏拿,原來的麻褐色已被黑亮的包漿覆蓋。“我和同行的朋友都是頭一次見這種材質的珠子,書上也不見記載。這佛珠當年的主人是誰?工匠為何會用麻和絲混織?它身上的故事琢磨起來很有味道。”齊繼星口中的“味道”,便是這古珠承載的文化積澱給人帶來的驚喜和愉悅。
古珠設計引領風尚
隨著古珠收藏成為時尚,融合了歷史傳統和經典審美的珠子,其人文底蘊和藝術價值越來越為人所知。
一言在古珠文化的推廣和傳承方面考慮長遠。在她看來,國內藏家對古珠的熱情更多地局限在材質本身,對於古珠再創作表現得較為謹慎,大多都是將古珠進行簡單的再次加工。一言認為,對古珠進行再設計,用與現代審美相符合的裝飾方法,進行全新的首飾設計,讓古珠重回生活,這才是古珠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言的觀點有著現實的基礎。一者,古珠流傳至今,基本已經散失而不再成串,客觀上要求對古珠的搭配進行再設計﹔二者,古珠數量有限,但古珠的愛好者卻在不斷增多。現在市場或許可以成串交易,但隨時間推移,每個人所能擁有的古珠或許隻能按顆來計算。當珠子珍貴到以顆為單位時,設計的地位就更突出了。古珠的發展歷史也在佐証這一觀點。對比歷代珠子的樣式,可以發現,漢代以前珠子多和玉璜、玉玦搭配﹔唐宋時期它多用於女性妝點發飾﹔清代的朝珠上百顆穿在一起挂在脖子上,成為政治符號。
這個趨勢在古珠收藏起步較早的西方國家已經顯現。珠子愛好者並不是“瘋狂”地追求材質本身,而是更多地參與到制作過程中去。在一言的珠友圈裡,有一對夫婦收藏了兩顆戰國蜻蜓眼,品相不錯,可惜略有殘缺。在一言的建議下,兩顆古珠鑲在了戒指上,夫妻二人,人手一枚。充分利用當今的科技水平和時尚元素對古珠進行再設計是一言當前的工作重心。不過,國內古珠收藏熱興起不久,要形成有規模的、有藝術品位和品牌價值的古珠設計尚需時日,還有待更多更專業的設計師的參與。
“每個時期的珠子都有符合當時審美的設計,今天也不例外。”一言再次強調。這種凝聚在一顆顆古珠裡的審美創新和文化氣韻,正是其經久不衰、綿延至今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