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霹靂一聲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紳,往日窮人矮三寸,今日是頂天立地的人”,每當人們唱起這些熟悉的歌就會想起一個響當當的名字——王昆,由於這些歌聲家喻戶曉,王昆的名字也與我國民族聲樂緊緊地聯系在一起。我國著名老一輩歌唱家、歌劇《白毛女》第一代喜兒的扮演者、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農友歌》的演唱者、我國民族聲樂發展的推動者和聲樂改革創新的推動者王昆昨天下午1時46分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89歲。
王昆去世 現場
家裡滿眼黃菊花
昨天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來到王昆位於十裡河的家,王昆的親屬和她的學生正在布置靈堂,一張王昆老人的遺像懸挂在牆上,老人的兒子和學生正在遺像前擺放鮮花。王昆的學生、著名歌手郭蓉告訴北青報記者:“王昆老師生病前正在和我們籌備原定12月7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王昆和她的朋友們的音樂會’,8天前老人家突然患腦溢血住進了協和醫院,一直昏迷不醒,直至中午心臟停止跳動。王昆老師走得很安詳。”
對於王昆的家人來說,今年連續兩位老人去世,與王昆相濡以沫多年的老伴、歌曲《志願軍戰歌》的曲作者、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的導演之一周巍峙剛剛於兩個月前因病去世,現在王昆又走了,給這個家帶來了更加沉痛的氛圍。記者看到王昆的家人和朋友一直在默默地商量著老人的后事,也默默地布置著簡朴卻很庄重的靈堂。王昆多年的老朋友、在中國教育電視台工作的梁濤一直幫助王昆籌劃著原定12月初的音樂會,他告訴記者:“在生病前,老太太情緒很高,她還跟我說,在音樂會當天,她一定要登台演唱《農友歌》。然而,畢竟將近90歲的老人了,我就勸她,萬一出了狀況怎麼辦,沒想到還沒等到再登台,她就因病住院了。原本我准備今天下午去醫院看她,中午1點多我得到了消息就往醫院趕,老人家就這樣走了。”梁濤說,他們希望原定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音樂會不取消,變成她的朋友和學生懷念王昆,把王昆的歌聲留給未來為主題的音樂會,“我們想,這也是對王昆老師最好的紀念。但是現在還沒有最后決定。”在第一批親朋好友中,北青報記者看到了著名影視演員祝延平,在2011年王昆主持重拍歌劇《白毛女》中,祝延平被邀請扮演劇中趙大叔。祝延平與王昆的家人很熟,而當年出於對王昆藝術的崇拜,他跨界參與歌劇《白毛女》的演出,王昆去世后,他是第一批趕到王昆家的親朋好友,雖然他的話不多,但依然透著對老藝術家的敬仰和懷念。
王昆去世 放歌
“北風那個吹”傳向全國
王昆1925年生於河北唐縣南關村,5歲進入縣女子小學學習,偏愛語文和音樂。1937年抗戰爆發后,王昆參加了縣婦救會,1938年當選為縣婦救會宣傳部長。她經常一人在鄉間土台子上用《鬆花江上》《大刀進行曲》等歌曲宣傳民眾、宣傳抗戰,年幼的王昆肩負起全縣婦女的抗日宣傳重擔。1939年4月,經過周巍峙的選拔,王昆參加了“西戰團”﹔1943年4月1日加入中國共產黨﹔1944年春,王昆隨西戰團到了延安,被派到魯藝音樂系學習,並調入魯藝工作團,邊學習邊從事文藝宣傳工作。
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我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白毛女》於4月28日在中央黨校禮堂首演,王昆成為這部歌劇第一位扮演女主角喜兒的藝術家,“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歌聲就是從這裡開始傳向全國,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共鳴,《白毛女》也成為解放區乃至全國人民最為喜愛的歌劇,“北風吹”的歌聲也隨著王昆和與她同輩的藝術家的演繹傳遍全國,家喻戶曉。1945年夏秋之際,王昆被編入由延安魯藝改建的華北文工團與華北聯合大學共同組建的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工作團,簡稱“華大文工團”,在華北為解放區人民演出《白毛女》。新中國成立后,歌劇《白毛女》一直是我國民族歌劇的保留劇目,1962年,周恩來總理觀看了王昆主演的《白毛女》,接見了全體演員。1966年“文革”襲來,王昆被打成“現行反革命”“香港特務”“東方歌舞團頭號走資派”,被專政了10年。在失去人身自由的年月,她在心中默唱《白毛女》中的“天亮了!”來自勉。
1976年“文革”結束后,王昆重新回到舞台,在音樂會上再次唱起“北風吹”。2011年,已經退休多年的王昆念念不忘中國民族歌劇經典的傳承,親自擔任藝術指導,重新排演歌劇《白毛女》在北京國家大劇院演出,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因為有了王昆這樣的藝術家,歌劇《白毛女》作為中國民族歌劇的經典被傳承下來。王昆生前曾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這樣談《白毛女》:“《白毛女》的社會價值在於它描寫了中國農民們渴望幸福反抗壓迫爭取自由,喜兒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此,它具有永恆的意義,也因為這樣,歌劇《白毛女》什麼時候演出都會讓人感動。《白毛女》又是我國民族歌劇的奠基者和開拓者,為后來民族歌劇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王昆去世 心血
發掘人才造就“東方現象”
1964年10月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15周年上演大型舞蹈史詩《東方紅》,其中一曲《農友歌》經王昆演唱家喻戶曉,這成了王昆的又一代表作。在新中國成立后主演了《白毛女》后,周恩來總理於1962年提出創建以學習亞非拉歌舞藝術為主要任務的東方歌舞團,王昆被派到東方歌舞團擔任藝術委員會主任並擔任獨唱演員,在這期間,她演唱了大量中國民歌和創作歌曲,以及亞非拉的民間歌曲,她演唱的《社員都是向陽花》、印度電影《兩畝地》中的《搖籃曲》等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東方紅》中的《農友歌》是王昆藝術生涯的又一個高峰。1977年王昆恢復舞台演出后,又演唱了《夫妻識字》、《秋收》等中國傳統民歌。
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擔任東方歌舞團團長的王昆深深感到中國的聲樂需要一個飛躍的發展,不僅對外來藝術要兼收並蓄,更要培養自己的歌唱人才,於是,她帶領東方歌舞團打破傳統,發掘人才,一股腦兒推出了遠征、鄭緒嵐、朱明瑛、成方圓、程琳、郭蓉、田震等新人,成為中國歌壇的一個“東方現象”。這在當時還相當封閉的中國歌壇和當時還不能接受流行歌曲的中國歌壇,這些年輕歌手大膽吸收流行音樂的長處,為歌壇帶來一股改革的新風。至今,人們回想起當年的新星音樂會,當年的歌曲《太陽島上》、《咿呀呀歐雷歐》、《幸福在明朝》、《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熊貓咪咪》、《童年》等歌曲流傳大江南北,這些歌手的名字家喻戶曉,王昆成為中國歌壇的伯樂。
一生致力於中國民族聲樂的發展,王昆生前還在精心培養一批年輕人繼承中國民族音樂事業,近年來,她又收下了高保利、王二妮、王月等,並培養他們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高保利告訴北青報記者:“現在聲樂界要找名氣大的老師上課要收多少錢大家可能想得到,但是,王昆老師對於我們來說,如我們的母親,不僅不收我們的費用,而且關心著我們的生活,十分慈祥。”
王昆去世 風骨
仗義執言 把歌聲留給未來
對於王昆的印象,更多的人欽佩她對中民族音樂的堅持。老人性格開朗直率,看到了社會環境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損害就會仗義執言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她曾經對當今舞台上對民族音樂的過分包裝提出直接批評:“口裡唱著民歌,身上穿著拖地的長泡泡裙,這種不倫不類的演繹是對中國民歌的傷害。”
近幾年,王昆對中國民族音樂的推廣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北京團市委和本報每年春節前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北京新春音樂會已經舉辦了十屆,王昆擔任了四屆北京新春音樂會的藝術總監,每一次她都會對演出的內容進行認真審閱,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從總體把控著北京新春音樂會民族風格的走向。她告訴音樂會的策劃者:“做民族音樂就要踏踏實實,因為民族音樂扎根在人民的泥土當中。我們的音樂會隻有堅持民族音樂的純潔和朴實,堅持人民大眾喜聞樂見,才能長久地形成品牌。”對於民族聲樂的發展,王昆更是有自己的見解,她從幾十年的演唱中,總結了一套民族唱法的演唱經驗,力求傳給后輩歌唱家。有人說她固執,但是上個世紀80年代是她第一個發掘出鄭緒嵐、遠征、成方圓、朱明瑛、郭蓉等新民歌手和流行歌手,這在當時可謂超前,成為中國流行歌壇的奠基人之一。而今天,她又為中國民族聲樂保持民族特色而呼吁,這也是她作為中國民歌演唱的泰斗級人物對中國民族聲樂發展現狀的一種擔憂,對中國民族民歌演唱傳承的一種擔憂,她在民族音樂藝術上的堅持也受到業界的欽佩。王昆雖然離去,她的歌聲將永留人間,正如她自己說的:“我希望把我的歌聲留給未來。”
文/本報記者 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