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宋 蘇軾 《題西林壁》
讀《題西林壁》,我們感覺蘇大學士似乎有點轉暈了頭,傻傻分不清廬山到底啥樣。橫著看,廬山是一條長嶺,側著看,它是一座座孤立的山峰。遠看不同,近看不同,有時顯得高,有時顯得低,廬山呀廬山,你的尊容到底何樣,俺蘇軾為何看不透你?是因為我身在山裡,沒有跳出來看你吧。
這首詩寫於公元1084年,蘇軾游廬山,住在廬山西林寺,在廬山的西邊。廬山七處山嶺,從這裡往東邊蔓延,合成高峰,這當中地形千變萬化,驢友觀察的視角也隨之萬千變化。蘇軾在這群山當中東西穿越,歷經地貌的諸多變化,忽然覺得廬山的真面目是不可捉摸的,故而有此感嘆。然而,僅僅止於此嗎?
游廬山時,蘇軾已經48歲,經歷了與王安石的矛盾,經歷了烏台詩案,閱盡朝廷和江湖風雲,也遍嘗人世滄桑,種種變幻,不一而足。帶著這種感受來看山,人生的多變與不測,正好與廬山多變的地形契合起來,社會經驗讓觀賞山水的眼光更為深入,而地理地貌的特質也讓人生的感嘆更加形象具體。於是,才有了這麼一首讓后人千百年來咀嚼不盡的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