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張黎談《四十九日·祭》主題:可以寬恕 不能忘記

楊文杰

2014年11月27日08:42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張黎:可以寬恕 不能忘記

  張嘉譯飾演中國神父法比

  “忘記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這是著名導演張黎將嚴歌苓小說《金陵十三釵》搬上電視熒屏的最大決心。由張嘉譯、宋佳主演的《四十九日·祭》將於12月1日登陸湖南衛視金鷹獨播劇場。在昨天舉行的開播發布會上,張黎表示,這部劇的主題就是“可以寬恕,不能忘記”:“關於南京大屠殺,我們中國的年輕人了解多少?日本政府反省了多少?國際上又知道多少?這是我們現在面對的尷尬現實,也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與張藝謀的電影版相比,《四十九日·祭》雖然脫胎於同一母體,但從故事、結構、人物、敘事風格都是獨立和獨特的存在,簡而言之就是“一個故事,兩種表現”。作為電影版編劇和原著作者,嚴歌苓此次以電視劇篇幅表現《四十九日·祭》,內容上更加豐富。她透露,《四十九日·祭》增加了“前史”和“后史”,人物故事上也有一些改編。比如電影中的外國假神父約翰改回到小說中的中國偽神父法比,玉墨也沒有凋零而是作為戰后幸存者參與了大屠殺清算,而女學生書娟也比電影版更陰郁,並且增加了她和父親的親情故事。“總體上,劇版更接近原著,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得到了最完整、最虐心的表現。”

  該劇延續了張黎導演自《走向共和》、《人間正道是滄桑》等作品以來一貫的藝術追求:嚴肅歷史觀、風格化藝術表現和深層主題解構。“呈現歷史災難是一方面,我們更注重中國故事的國際性表達,希望從普世價值角度對小說主題進行再挖掘,更深入地探討絕境中的人性、生命和情感。”比如採用49日“時間體”進行強節奏敘事﹔穿插大量寫意鏡頭和霧、雨、凋零玫瑰,女學生的聖歌等意像來表現戰爭美學。在劇版中,不再是兩個女性群體的命運互換,而是多個群體的逃生故事。張黎表示:“《四十九日·祭》概括來說,就是幾個男人為了身后各自的女人一個個去死的故事。我們希望打撈歷史,在大悲劇中挖掘生命的本質,真實還原人性的選擇和情感力量。”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