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宋代名將狄青曾戰悍匪 百姓感恩建廟祭祀(圖)

黃健源 王鵬

2014年11月28日09:11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宋代名將狄青曾戰悍匪 百姓感恩建廟祭祀(圖)

  李可球老人展示在廟崗山上發現的蜆殼。

  村中老人稱,這根石柱是當年的狄青廟遺留下來的。

  大塘一帶流傳著狄青大戰“牛頭大王”的故事 文史專家認為重建千年古廟利於文化傳承

  “文有包拯,武有狄青”,北宋名將狄青與包青天齊名。史料記載,狄青19歲從軍屢建奇功,從一名普通士卒成為宋軍最高統帥。他的一生東征西戰,威名遠揚。在三水,大塘一帶還流傳著狄青大戰“牛頭大王”的故事。相傳,當年百姓為紀念狄青特設狄青廟供奉。近日,記者走訪看到,在六一洲尾村的廟崗上,狄青廟已不復存在,僅剩下石柱、石碑等遺跡。當地村民呼吁,重建狄青廟並列入文物重點保護。專家認為,該做法有利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走訪:

  廟崗山古廟已不在

  近日,記者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來到大塘六一洲尾村探訪狄青廟遺跡。洲尾村75歲的村民李可球指著該村的一座山崗說,當年狄青廟就位於這座山上,現在當地村民還稱這座山崗為“廟崗”。

  “狄青廟建於廟崗半山腰,面積約60至80平方米,面向漫水河,背向北庄務螺山,有正門、側門兩個。”李可球描述說,狄青廟正門正對著漫水河,下面是峭壁和山林,人們一般從側門進廟,設有正廳、側房和走廊通道,進廟還有約百級階梯。正中廳設有狄青像,還有廟祝營理,廟門有廟志記錄。

  李可球告訴記者,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將狄青廟拆除了。“歷史文物建筑被拆除,十分可惜!如今,在村裡還保存著狄青廟當時的石柱、石碑。”李可球指著當地民居門口放置的大麻石柱說。

  故事

  宋代名將狄青戰悍匪

  三水文史專家植偉森告訴記者,據《三水縣地名志》記載,狄青廟位於六和噉嘴漫水河出口處西北山麓,宋代時這裡建有北帝廟,石腳泥磚木梁結構。相傳有自稱“牛頭大王”的盜匪,聚眾打家劫舍。宋將狄青東征經此,擒殺牛頭大王,驅散匪眾。為紀念狄青保民之功,百姓將北帝廟改成狄青廟。百姓感恩祭祀,狄青廟香火鼎盛,聞名遠近。

  另一名本地文史愛好者張偉泉也講述,相傳北宋年間,漫水河畔有一座牛頭山,有一外地來的匪首在牛頭山落草為寇,自稱“牛頭大王”,並迅速聚集了幾百名烏合之眾,殺人越貨,無惡不作。因牛頭山下一小路為六和圩往來三水各地的必經之處,“牛頭大王”專門在此攔劫過往行人,當地官府也曾數次出動捕快上山剿匪,但均敗在眾匪徒手下。后來,朝廷武將狄青征戰經過三水大塘地界,聽聞此事后,拍案怒道“豈有此理”,立即率宋軍士兵直搗匪巢,驅散匪眾,保一方百姓平安。

  村中老人李可球說,當地還流傳狄青平定西遼勝利班師回朝,路過洲尾村廟崗山腰扎營,船渡漫水河時,狄青之戟跌落河中的故事。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廟前的漫水河無風三尺浪。李可球說,在廟崗山腰,撥開土層還可發現大量殘舊的蜆殼,疑是當年在此扎營的宋兵食蜆遺留的。

  專家:重建古廟利於文化傳承

  村民李可球表示,很多地方的歷史文物受到破壞后,得到恢復重建列入文物重點保護,早前也曾有政府部門提出重建狄青廟,但由於位置問題存在爭議,最后得不到落實。洲尾村不少村民都表示,希望狄青廟早日重建。

  大塘六一村委會相關負責人胡杞立認為,若政府部門或有關企業能重建狄青廟等歷史古跡,有利於當地發展生態旅游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對於村民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植偉森表示,狄青廟是原有的著名古跡,北宋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后來由於歷史原因將古跡拆除,十分可惜,對於村民提出重建的建議,也可以理解和支持。

  “狄青廟作為歷史文化遺產,若重建應有利於歷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植偉森也呼吁,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本地歷史文物的保護和管理的力度,讓歷史文物可以煥發生機。文/圖 記者黃健源、王鵬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