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7日,太平輪從上海黃浦港起航,目的地是台灣的基隆港。三天后,就是春節了。
這是年前最后一班開往台灣的客船,進行著它第35次航行。誰都沒想到,這會是最后一班。
船在黃昏駛出吳淞口。這天晚上,海象極佳,無風,無雨,也無霧。大船出港本應點燈,但因為時局緊張,海上宵禁,船一路沒點燈,沒鳴笛,為了怕被軍方攔截,太平輪改變航程,抄小路,加足馬力快行。
晚上11點3刻,駛到舟山群島附近的太平輪,突然與滿載煤塊的建元輪迎面相撞。半小時后,船沉沒。全船近千名乘客遇難,獲救者僅36名。
“‘我們的輪船’,從此全部從地球消失不見了。除了一對皮椅,一架望遠鏡。”
蔡康永在《我家的鐵達尼號》一文中,回憶了小時候家裡的幾樣東西,都來自太平輪。他的爸爸蔡天鐸,祖籍寧波,是上世紀40年代上海的大輪船主,和幾個寧波同鄉集資創辦了當時最大的輪船公司——中聯輪船,其中一艘船就是太平輪,承擔上海與基隆之間的往返交通。公司總經理周曹裔還擔任過杭州巴士的董事長。
太平輪是1948年7月15日開航的,每周一班。在當時,這樣的輪船約有50艘,太平輪載重隻有2050噸,並不起眼。
在那個局勢緊張的當口,包括太平輪在內的渡船已經一票難求。從1948年秋天開始,很多人涌入上海,並打算從這裡渡海。
《太平輪1949》的作者張典婉告訴記者,這艘太平輪登記在冊的旅客隻有508名,但實際運送的人超過1000人。到最后,人們各盡所能,托關系,買高價票。因為人和貨物太多,原本打算上午啟航的太平輪,直到下午四點半才開動。有一位幸存者說,以前他上船得爬梯子,這次竟是抬腳即可,可見船吃水深重。
張典婉在上海檔案館找到了當時船上的食譜。因為開船時正是小年夜,太平輪管事在上海特意採購了很多應景食物,有土司、咖啡、培根、奶油、牛奶、臘腸等等。
在一個舊時代結束前的最后時刻,太平輪茫然地出發了,卻並不太平,隨后就被波濤吞沒。
能撐到天亮時分的人有幸等到了救援。一艘軍艦救出了大部分幸存者,附近的漁民也劃著舢板來救人,不過,他們大多隻見到了“漂浮在水面上的木箱子”。
船長在哪裡?船沉后,他在浮桶上跳海死了。 本報記者 馬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