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73年前英蘇聯軍分區佔領伊朗 為防希特勒染指中東

2014年12月04日16:48    來源:新民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73年前英蘇聯軍分區佔領伊朗 為防希特勒染指中東

■ 在十幾天的戰斗中,伊朗軍隊抵抗乏力,許多部隊輕易繳械投降

  在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版圖上,伊朗一直都是大國爭奪的焦點。二戰初期,由於伊朗王國(時稱波斯)在是否加入反法西斯聯盟的問題上態度曖昧,加之德國間諜在伊朗境內四處活動,英國和蘇聯決定聯手對伊朗採取“警察行動”。盡管西方和俄羅斯的史學家都堅稱當時英蘇兩國的出兵行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下是合理的”,但許多伊朗人至今仍耿耿於懷。

  作戰背景

  1921年,伊朗愷加王國哥薩克師副指揮官禮薩-汗上校通過政變上台,建立巴列維王朝。由於禮薩-汗長期依賴德國進行軍備建設,到1936年,在伊朗工作的德國專家達到5000余人,可以說伊朗巴列維王朝的軍隊完全是靠德國武器武裝起來的,德伊兩國的經貿關系也極為密切,德國在伊朗有大量投資。可是這一“特殊關系”在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卻讓許多國家感到危險。

  1941年6月,納粹德國入侵蘇聯,英國迅速與蘇聯結成同盟。按照協定,英國需要承擔起對蘇援助的責任,而英蘇兩國間最安全、最便捷的通道就是伊朗(它北臨蘇聯高加索,南接英國佔領下的伊拉克)。因此,英蘇兩國絕不容許在伊朗出現親納粹的勢力。另據檔案披露,德國最高統帥部當時的確有佔領伊朗的作戰預案,設想德軍一旦粉碎高加索地區的蘇軍后,將趁勢攻入伊朗境內,奪取波斯灣的油田和煉油廠,繼而進攻英國控制下的印度。

  1941年7月18日和8月16日,英蘇駐德黑蘭大使兩度照會伊朗政府,要求伊朗驅逐國內的德國人,而禮薩-汗國王堅持本國已宣布中立,況且國內的德國僑民數量有限,都處於伊朗警察的嚴密監視之下,因此英蘇的擔憂沒有道理。禮薩-汗還向美國總統羅斯福發出求救信,他在信中寫道:“根據《大西洋憲章》的原則,我懇求您採取有效措施,阻止一場侵略戰爭發生。這場戰爭是對一個主權國家的無端侵犯。”

  不過,羅斯福卻回信稱:“由於希特勒妄圖征服世界,為確保貴國不落入納粹之手,英蘇兩國如果採取軍事行動也是迫不得已。”羅斯福還讓禮薩-汗放心,“英國和蘇聯對於伊朗沒有領土企圖”。另一方面,英蘇兩國的總參謀部商定於8月25日對伊朗實施南北夾擊。

  雙方兵力

  在南方,駐扎在伊拉克的英國“伊拉克軍團”被改編為“波斯和伊拉克軍團”,組建兩伊戰區司令部,下轄英印第8、第10步兵師,英印第21步兵旅,英印第2裝甲旅和英國第4騎兵旅(后改稱第9裝甲旅),由奎南中將指揮。

  在北方,蘇聯也從外高加索軍區和中亞軍區抽調第44、第47、第53步兵軍各一部,組成對伊朗作戰集群,總司令為科茲洛夫中將。

  而在英蘇聯合進攻前,伊朗陸軍約有12萬人,編成6個旅(5個憲兵旅和1個獨立機械化旅)和11個師,其中2個近衛師(部署在德黑蘭)配備105毫米口徑“斯科達”火炮,另外9個步兵師分布在全國6個軍區(5個師在北部防御蘇聯,4個師在南部防御英國)。伊朗空軍編成8個大隊,裝備400余架戰機。伊朗海軍共有18艘艦艇,在裡海有2艘炮艇、5艘魚雷艇和1艘武裝游艇,在波斯灣有2艘炮艦、4艘炮艇、3艘魚雷艇和1艘拖船。

  作戰經過

  8月25日凌晨,蘇軍率先發起進攻,由諾維科夫指揮的摩托化縱隊(2000余人)在阿塞拜疆南部的納希切萬州渡過阿拉克河,進入伊朗西阿塞拜疆省,很快佔領馬庫和霍伊兩座邊城,並向大不裡士快速推進。蘇聯空軍也同步轟炸大不裡士、拉什特、加茲溫和雷扎耶等伊朗城市,有幾架蘇軍的TB-3轟炸機甚至襲擊了首都德黑蘭的郊區。

  與諾維科夫縱隊相呼應,另一支蘇軍坦克部隊(2000余人)沿著裡海南岸向伊朗縱深挺進,佔領了恩澤利港和拉什特港,並逼近加茲溫城,不久與諾維科夫縱隊會師。

  第三路蘇軍(1000余人)在裡海區艦隊的掩護下登陸巴列維港。雖然這支蘇軍部隊在登陸過程中被蘇聯空軍誤炸,但仍迅速攻佔呼羅珊省北部,隨后逐漸推進到鐵路樞紐塞姆南和沙赫魯德。

  面對蘇軍的進攻,毫無准備的伊朗軍隊大部分在軍營裡被繳械,隨后伊朗軍隊中的校級以上軍官和情報官員都被蘇軍甄別出來,然后送到巴庫集中管理。至8月底,伊朗北部基本被蘇軍控制。

  就在蘇軍展開越境攻擊的同一天,英軍也對伊朗南部發起攻擊。8月25日4時許,英國軍艦突然向停泊在波斯灣各港口的伊朗海軍艦船開火,英國空軍的轟炸機也空襲了伊朗的阿瓦士機場,停放在機場上的伊朗戰機全被炸成廢鐵。

  戰斗中,英國護衛艦“肖勒姆”號率先炮擊伊朗港口阿巴丹,伊朗炮艦“帕朗”號首先被擊沉,其余5艘軍艦也在毫無抵抗的情況下被擊傷或擱淺,伊朗海軍少將格拉馬利·巴揚多爾被炸死在旗艦“巴布爾”號上。在海軍艦炮的掩護下,從伊拉克巴士拉出發的2個營(隸屬英印第8步兵師)迅速搶渡阿拉伯河,在擊潰伊朗軍隊和民兵的無組織抵抗后奪取了阿巴丹的煉油設施。之后,一個英軍小分隊乘坐武裝商船“卡尼姆巴拉”號,在沙赫普爾港(今霍梅尼港,是橫穿伊朗內陸的鐵路起點)登陸,控制了當地的輸油管道。

  值得一提的是,沙赫普爾港內還有5艘德國貨船,雖然這些船隻平時受到伊朗軍隊監視,但它們的存在仍令英國人感到不安。英國人擔心德國船員趁亂將船開到阿拉伯河航道裡自沉,那將意味著在伊朗胡澤斯坦省出產的石油將無法經油輪外送。果然,當英軍奪取沙赫普爾港時,就有2艘德國船沖向阿拉伯河中心線,其中之一在引爆船內炸彈前被緊急登船的英軍士兵控制,另一艘船雖然被炸彈炸沉,但沉沒的位置有誤,未能堵塞航道。

  此外,8個營的英軍在威廉·斯利姆少將指揮下,從伊拉克庫爾德斯坦高原的哈納根出發,一路推進至伊朗納夫特。8月27日,英軍切斷連接伊朗東西國土的派德走廊,不久又拿下重要城市克爾曼沙赫。

  8月28日,英印第8師進抵胡齊斯坦省中部城市阿瓦士,這標志著伊朗西南部產油區被英國控制。

  由於雙方力量懸殊過大,伊朗軍隊迅速被英蘇兩軍粉碎。8月30日和31日,英蘇軍隊相繼在薩南達季和加茲溫會師。束手無策的伊朗國王禮薩-汗隻得呼吁就地停火。

  1941年9月17日,英蘇兩軍舉行盛大的進駐德黑蘭儀式。次日,禮薩-汗國王在英國軍官監視下離開德黑蘭,從阿巴斯港乘船流亡毛裡求斯。臨行前,他命人挖了一袋伊朗泥土,然后放進自己的口袋裡,以示不忘故土。

  在英蘇兩國監督下,禮薩-汗的兒子巴列維被扶上王位,伊朗隨即成立新的王國政府,新任首相福魯吉奇簽署了驅逐在伊朗的德國、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公民的命令,這些國家設在伊朗的使館全部被查封,所有相關文件被分送給英蘇兩國。10月17日,英蘇兩軍從德黑蘭撤離,但他們對伊朗其他地區仍然進行了分區佔領。

  作戰評價

  在這場短暫的“滅國之戰”中,伊朗方面有6艘艦艇被毀,6架戰機被擊落,48輛坦克被摧毀,近800名官兵陣亡。另一方面,英軍陣亡22人,1輛坦克被擊毀。蘇軍陣亡40人,3架飛機被擊落,16門火炮及牽引車被摧毀。相比之下,英蘇兩國付出的代價很小,收獲卻很大。

  英國和蘇聯軍隊控制伊朗后,通過伊朗向蘇聯輸送物資的“波斯走廊”受到保護,大批物資通過這裡運往蘇德前線,英國也保護了自己的“石油生命線”。1942年1月,伊朗國王巴列維與英、蘇簽署結盟條約,承諾為盟國提供物資支援,英、蘇兩國也保証“在對德戰爭結束6個月后完全從伊朗撤軍”。1943年9月,伊朗向德國宣戰,由此成為盟國一員。在當年11月舉行的德黑蘭會議上,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一致表示維護伊朗獨立和領土完整。蕭蕭

(來源:新民晚報)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