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剪子?,戧菜刀……這個老行當,他干了20多年
一把剪刀三分靠磨七分靠敲
實習生 汪媛 本報記者 蔡楊洋 文/攝
“磨剪子?,戧菜刀……”
王祖根一邊吆喝著,一邊扛著挂有幾塊磨石和小木板長板凳,走街串巷地招攬磨刀生意。聽見這悠長的吆喝聲,村裡人就從家裡拿出一把把鏽鈍掉的剪子、菜刀,請磨刀工好好修理一番。
接到生意的王祖根把凳子一卸,就地開磨,不時地哼哼小歌、或與路人拉拉家常。
這位老家在安徽的王祖根,就這樣,在下沙一帶做了20多年的磨刀工。
現在,63歲的王祖根更多的是通過電話接活、趕路時也騎上了電瓶車。不變的是,他堅持著用一條長凳、幾塊細磨石、一把榔頭,把刀口擦得亮晶晶的。
每天早上六點,王祖根就要出發磨刀了,忙的時候,一天就得磨上百把剪刀。“花在每把刀上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要看情況定。”王祖根說,“但質量一定要放在第一位,都是下回生意。”
敲壞一把剪刀 三個晚上睡不著覺
見到王師傅時,他正在一個小區的保安亭門口磨剪刀。
他頭戴著一頂黑色鴨舌帽,耳朵上還挂著防寒耳罩,舊式的藍色棉襖上,罩著已經染了灰的黑色圍裙、袖套。“你們問這些有什麼用呢?現在,已經沒人來學磨刀了。”騎坐在長凳的一端,手裡拿著一把剪刀,他笑呵呵地問我們。
磨刀具這件事,王師傅已經干了二十多年了。
“全靠自己摸索的,沒有人教。”老家在安徽的王師傅,說話帶著濃濃的鄉音。他說,自己對二十年前的一次失敗經歷,印象特別深刻。
照常開鋒、細磨之后,王師傅拿出小榔頭,開始敲打剪子。“?當”一聲,剪刀的一個剪面斷了,掉到了地上。王師傅頓時傻了眼,把把剪刀都這麼敲,這次怎麼就不行了呢?
“弄壞人家東西就得賠啊,28塊錢呢!那時候豬肉才多少錢一斤?”
就因為這事兒,王師傅連續三個晚上都沒有睡好,每個晚上都在思考這把剪刀為什麼會敲壞、如何分辨剪子的材質。“那是件壞事,也是件好事,又給我上了一課——能不能敲打,得看剪刀的鐵性。”王師傅對記者說,現在,他隻要一拿到剪子,就能快速地判斷出能不能敲打、得用多大的力度。
磨刀攤位一旁,整齊地擺著二三十把剪刀、幾把菜刀,這是他當天上午的完成的工作。王師傅從電瓶車的兜裡掏出一張廣告紙,紙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地址和聯系方式。他笑著指了指這個地址說,下午還要去這個地方呢。
現在,很多人知道這麼一位擅長磨刀修剪子的王師傅,大家會提前打電話約他,他也不用滿大街吆喝招攬生意了。
一把剪刀百樣病 三分靠磨七分靠敲
“你可別小看了這把普普通通的剪刀,它裡面的奧秘可多了。”王師傅指著剪刀的刀面說,磨剪刀就跟醫生治病一樣,關鍵得判斷原因,再對症下藥,“有的剪口能剪、裡面剪不了,有的裡面能剪、剪口剪不了,毛病都不一樣,所以說‘一把剪刀百樣病’。”
對於從未磨過剪刀、菜刀來說,開磨前首先要開鋒。王師傅按動電砂輪的開關,張開剪刀,小心地把剪刀的陡面貼住快速轉動的砂輪、慢慢地左右移動。
“開刃的時候,全靠手穩住,不然開起來鋒口跟丘陵似的。”王師傅用碎步擦去鋼末,平整的鋒口在陽光下亮閃閃的。王師傅說,買來的剪子和刀子都是圓口,用久了容易打滑,開過鋒的刀具要耐用得多。
接著,王師傅跨了跨腳,一屁股坐上長凳,麻利地把一塊細磨石放到面前的斜狀木板上,用腳踩住一根固定木板的繩子,開始磨起剪刀來。隨著刀面的上下移動,他的身子也一前一后有規律地浮動著。“少磨平面,重點磨陡面。把刀鋒磨出來了,就能找剪子剪不動的原因了。”
王師傅拿起磨好的剪刀,看看這裡、摸摸那裡,又拿起一旁的小榔頭,“?當?當”有輕有重地敲打起來。
“要把剪刀磨好了,三分靠磨,七分靠敲。不懂的人磨一天,還不如懂的人敲一下。”王師傅試試了剪刀能否合起,又順手拿起棉布,輕鬆地剪下一塊塊小碎布。
採訪期間,一些路過的居民圍了過來,一邊觀察王師傅磨剪刀,一邊討論。“以前,磨剪刀的人多,現在是難得看得見一個。磨剪刀看去簡單,實際上很難的。用榔頭敲的那幾下,肯定是有訣竅的。”一位居民評價說。
(來源:錢江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