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李克強曾鼓勵杭州曉風書屋:紙質書永遠會有市場
“總理好,歡迎到書店來坐坐。”“書店真的好久沒逛了。”這段對話,發生在杭州一家書店的老板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之間。
11月21日,李克強在杭州考察京杭大運河時,路過曉風書屋。沒有刻意的提前安排,老板朱鈺芳只是站在自家書店門口喊了一嗓子,這聲邀請就穿越人群,讓總理停下腳步,走進了書店。
邂逅
總理鼓勵老板朱鈺芳
2014年11月21日,深秋的杭州氣溫尚暖。早上八點,朱鈺芳帶著小女兒曉澍來到曉風書屋運河店。過了一會,她聽到左鄰右舍議論,今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要來這裡考察。
10點左右,總理緩緩沿著運河邊的商業街,向書屋的方向走來,路上“總理好”的招呼聲此起彼伏。眼看著,人群已路過書店就要走向前方。朱鈺芳站在書店門口,突然大喊:“總理好,歡迎來書店坐坐。”
“書店真的好久沒逛了”,聽到呼喊,興許是被“書店”二字吸引,總理側身緩步,進了屋來。一瞬間,書店被人擠得滿滿當當。在人群的包圍中,總理和朱鈺芳聊起了天。
他看見楊絳先生的《洗澡》擺在櫃台上賣,問到,這本書出了這麼多年怎麼現在還放在門口?朱鈺芳告訴他說楊絳先生最近為這本書寫了續集《洗澡之后》,所以現在重點推出來。
總理還問及書店的經營狀態如何,朱鈺芳說:“現在書店主要受到網絡電子書和多媒體的沖擊,人們的閱讀方式變了。傳統書店的房租和人工方面的壓力很大。”
總理說:“紙質書還是永遠會有市場的,是文化的象征。”
……
朱鈺芳不緊不慢地回答著總理的問題,沒有絲毫緊張,用她的話來說:“每一個走進書店的人,我都會像老朋友般對待。”
理想
隻經營自己喜歡的書
作為杭州本土書店的代表,曉風書屋誕生於1996年。
老杭州人都記得,在處處閃耀著人文光輝的上世紀90年代,杭州六公園附近有一個書店群,聚集著外文書店、三聯書店、現代書屋、文史書店……而這一圈書店中人文氣息最濃的,當數三聯。
1993年,朱鈺芳高中畢業。因為是個書迷,為了找一份能看書的工作,她成了三聯書店的收銀員。那時,三聯書店還是封閉式的櫃台書店,顧客要買書看書,都需要營業員從櫃台取出,收銀台也在角落。沒客人時,愛書的朱鈺芳就跑去櫃台看書,哪些書放置何處,她比營業員還清楚。因懂書愛書,一年半后她成了三聯書店的批發部經理,因此,朱鈺芳了解了圖書採購渠道。
1996年,朱鈺芳覺得與其為別人工作,不如自己開書店,隻經營自己喜歡的書。沒多久,第一家曉風書屋在保俶路161號開門營業。
2000年后,在浙大紫金港校區、浙大西溪校區、在教工路、在河坊街街、在浙江美術館、在浙江日報社、在橋西運河邊……曉風書屋逐漸開出了11家店。
“今年12月底,我們在新新飯店的分店也要開張了。”朱鈺芳介紹,新新飯店位於西湖邊的北山路,很有歷史感。曉風書屋就在新新飯店東角,整體風格將和飯店的百年建筑風格相呼應,定位為民國腔調書店,店裡還會擺放一些民國范兒小物件,推開書店大門即能望見西湖。
堅持
辦講座、做活動謀突圍
能夠開出12家分店,幾乎是民營書店的奇跡。朱鈺芳最大的秘訣是“出其不意”——每家曉風書屋都獨具風格,並且無可復制。比如,曉風書屋運河店是南派三叔的“作家書屋”,店裡常來三叔的粉絲,他們在那給三叔寫留言,朱鈺芳已幫忙轉交過十幾本留言本。
她還在書店做免費的名人講座。2011年到現在,曉風書屋共做了兩百多場講座,平均每年五六十場,陳丹青、白先勇、土家野夫等名作家都是書屋的座上賓,每場都會讀者爆棚。此外,曉風書屋還為客人提供低價的現磨咖啡、茶和小點心……
2005年后,網上書店開始沖擊市場,朱鈺芳最直觀的感受是“原本每年都往上漲的營業額突然變滯緩”。到了2011年,浙江省內已有大批民營書店倒閉,她向杭州市政府打了報告,陳述生存壓力。2012年,曉風書屋獲得一筆杭州市幫助民營書店的文化扶持金,“2013年也有一筆,今年我們則把扶持名額讓給更需要的人了。”
現在的曉風書屋,除去圖書本身的成本,一年光是運營成本就要花掉400多萬元,包括房租、人工、能耗等費用。朱鈺芳說:“這些年下來,在各方的支持下,書店才能勉強做到維持收支平衡。”
資金還是其次,她最憂心的是書店沒有穩定場地問題。她認為,書店的穩定性很重要,一家書店在固定的地點才能發展。如果書店開兩三年,剛好形成了固定的讀者群體,又因房租等問題需要搬遷,將很難留住讀者,“書店要堅持在一個地方,根扎下去,才有生命力。”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