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影評:《太平輪》裡哪來的亂世和浮生

2014年12月09日09:30    來源:文匯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影評:《太平輪》裡哪來的亂世和浮生

   原標題:太平輪:哪來的亂世和浮生

   去看《太平輪(上)》之前,已經領教了鋪天蓋地的劇透和吐槽,進影院前完全不敢帶期望值。結果還是挺錯愕的,我們可以不介意小明哥被拍成小馬哥,可《太平輪》頂著“亂世浮生”的名頭,拍成現在這樣子是欺負我們不懂亂世也不懂浮生麼?

   電影開場是個戰地全景鏡頭,很穩當,接著帥遍戰場無敵手的雷將軍對著滿坑滿谷死去的士兵說了一句:“我答應過帶你們回家的。”煽情過了頭,殺傷力強大,直接從雷馬克降級到起點文學。這還沒完,緊接著特寫畫面上出現了一株綠蘭,在硝煙裡搖曳的蘭花!說好的災難片戰爭片,正文還沒開始先切換到小清新的頻道。后來的120分鐘裡,這種錯亂常常發生,才看出些正劇的意思吧,下一秒變成“霸道將軍愛上我”的純愛劇,大部分時間裡,我們寧可這是一部安分守己的純情羅曼史,總好過眼下這樣,想要談亂世,談戰爭,談情愛,談人性,結果沒一樣說明白,船還在吳淞港裡泊著,電影已經沒了方向。

   太平輪沉在1949年農歷春節前,出發時間從1月26日延遲到1月28日凌晨,承重2050噸的船實際載重2700噸。內戰連年,時逢政權更迭,一張離港的船票被炒到天價,買得起船票的人,非富即貴,但在大廈傾覆的環境裡,金錢和權位都沒能力保全個體的小世界。與太平輪有關的往事,本沒有多少浪漫主義的色彩可言。關於這段事,白先勇在《謫仙記》裡看似“順便”地提了一筆,女主角李彤的父母死在太平輪的船難裡。謝晉把《謫仙記》拍成《最后的貴族》,電影不輸小說,論成就更高一截也未必。電影裡,太平輪的事故沒有正面出現過,只是一封報喪的家信,謝晉拍的是這個消息給李彤的生命帶來的斷裂感以及這造成的她后半人生的悲劇,“亂世”被太平洋遙遠地隔開在那一邊,但它確鑿地也悲劇地滲透了一個姑娘的一生。電影拍到這境界,是高妙。

   感情和家庭這兩個主題一定能迂回地接近戰爭黑暗丑陋的面目,所以在《太平輪》裡,我們不是見不得霸氣的雷將軍和白富美在種滿蘭花的暖房裡劈情操,也不是不可以讓好看得不得了的嚴醫生在秋風吹拂的芒草田裡思念與他遠隔山海的日本姑娘,問題在於,朝不保夕充滿變數的戰時戀愛怎麼談?不是把坦克、炮灰、機關槍和鋼琴、日記、繪畫本平行剪輯了拼貼起來就可以的。在這一點上,山田洋次的《小小的家》大概是過去幾年裡最好的“反戰”片,那是一部完全沒有戰爭蹤影的戰爭片,戰爭像看不見的病毒進入血液一樣,無聲無形地扭曲著每個人的生活,在黑暗的壓抑的瘋狂的環境裡,看起來大逆不道的不倫之戀,反而是僅剩的一點點溫存和希望之光。不明白的人,隻道是尋常,看得出門道的人,才會因為尋常背后驚濤駭浪而駭然。當我們在談論戰爭的時候談論愛情,是因為愛情的能量遠超過戰場上的千軍萬馬。而這能量,在《太平輪》裡是一點也找不到的。

   不要說68歲的導演大徹大悟得就想拍平淡愛情,他自己訪談裡提過《日瓦格醫生》,可是在《日瓦格醫生》裡,日瓦格和拉娜在尤裡亭的重逢,那個瞬間多驚心動魄啊,哥薩克騎兵的鏖戰也不抵他倆眼神相遇的一個剎那。這樣的時刻,在《太平輪》裡有過麼?只是讓漂亮的富家小姐光腳在草坪上跳舞,或者讓日本姑娘一襲和服走在天青色的煙雨裡,隻有美圖秀秀風格的畫面,卻欠缺對人的細節的開拓,這是穿越到《小時代》的劇組,說好的“大時代”呢?

   也不要拿“三條線索、三對愛情,節奏渙散點是不能避免”來當托辭,我們又不是沒看過羅西裡尼的《戰火》,那裡頭平行講述了六個故事呢,不妨礙每一個段落微言大義,有被孑然中斷的愛情,有錯過的愛情,有沖破炮火的封鎖卻依然失去的愛情和愛人。愛情之外,也有萍水相逢的親情,有庶民和游擊隊員之間相互扶持的深厚感情,然而他們統統死在戰爭結束前的相持惡戰中。在這組群像裡,每一段善的美的感情,因為極脆弱不易保存,而格外讓人感到撕心裂肺的痛。當年,羅西裡尼用情感丈量歷史﹔如今,《太平輪》扯著歷史的大旗,卻隻剩下若干不接地氣的小情小愛。

   吳宇森肯定是想接地氣的,不然不會安排佟大慶和於真的段落。章子怡的造型演貧家女是漂亮得過分,但她和佟大為的表演總算把這電影飄著的重心往地上拉了點。假冒夫妻領眷糧這一筆,寫得利落,拍得干脆,兩個人分完錢一起去小飯館吃面,是有那麼點亂世裡潦草的善意。本來是四兩撥千斤的段落,偏偏這時,揮霍得用上了延時攝影,慢鏡頭恨不得把時間稀釋一百倍。情是煽了,而意境全無。

   雷瘋子在戰場上想象妻子在草地上跳舞的模樣,於真細心地給佟大慶擦筷子的畫面,還有嚴醫生回憶裡雅子走在雨巷的身影,這些美得過分的段落,讓人在看片的時候很想聲討剪輯師的失職。然而這又是吳宇森最擅長的東西,他的世界觀還停留在兄弟情深的俠盜世界裡,停留在“紅豆缽仔糕”的小男孩愛情裡,這些東西放在太平輪上格格不入,但他又放不下。

   就像這電影裡出現內戰的場面,立場是搖擺的,一會兒讓小兵說出“他們給了我們家地,他們不拿我們家東西”,這種時候我們幾乎要為導演鼓掌,以為他願意深入歷史幽微的動因﹔可是臨到最后他的落點還是“戰場上的悲情犧牲”這種眼淚汪汪的歷史炮灰論。真不知道這是左右為難,還是左右逢源。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