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曾是孫中山發動革命的據點 如今因保持“原汁原味”受王家衛等名導青睞
深對話
澳門回歸15周年系列報道⑤
2006年,一個澳門女孩因為一部電影一炮而紅,后來,這個女孩因為跟華人首富之子的愛戀情緣名揚天下,這個女孩就是梁洛施,而那部讓她一舉成名的電影《伊莎貝拉》,就是在澳門一間有百年歷史的旅店新華大旅店取景。
100多年過去了,物是人非,但是這間百年老店卻依然正常營業,成為澳門歷史文化的活標本,也成為不少華語影片的取景地。綠色的木隔間曾讓章子怡心如刀割,悠長的窄樓梯留下梁洛施驀然回首。年輕的第五代繼承人葉崇茵曾留學海外,並獲得香港理工大學酒店管理學碩士,卻沒有選擇遍布澳門的頂級酒店,把自己的青春留給了這間小小的百年旅館,沒有金碧輝煌,但有人情冷暖﹔沒有燈紅酒綠,但有歲月悠悠,“我希望這個傳奇可以繼續,那個開埠百年的繁華舊景不應全部被鋼筋水泥取代。”
葉崇茵,一個普通人的澳門夢。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胡亞平、王丹陽、蟻暢
從澳門市中心的議事亭出發,沿著新馬路往西北方向走,在內街有一條名為福隆新街的小巷,可算是澳門最具風情的地方,小巷兩邊都是兩層舊式洋樓,臨街的小陽台或紅或綠,依然保持著19世紀澳門開埠式的葡式風格。在這條小巷的盡頭,有一個小小的門面,門口挂著黃底紅字的招牌“新華大旅館”,走進這個窄窄的小門,緊接著一條長長的綠色樓梯,宛若時光隧道,穿出樓梯展現在眼前的就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風格的綠色木隔間,狹小的櫃台邊,供奉著關公土地,白發斑斑的老伙計從擋板抽出用線裝訂的登記簿記錄入住客人的信息。
恍惚間,好像回到從前,時光流逝與這裡無關,外面的世界白駒過隙,這裡依舊滄海桑田。這間始於1875年的旅館曾經是隱身澳門內港碼頭最繁華街道的私人會所,也曾經是孫中山革命時的秘密活動據點,100多年過去,過往的人物已經湮沒在歷史長河,無法尋覓,但新華大旅店仍是一家旅店,時間好似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伺候”王家衛真心不容易
葉崇茵是新華大旅店的第五代傳人,她從母親手裡接過這間旅館是2006年,當時這家百年旅館剛剛經歷一場浩劫,在一場莫名的火災后,它變成了一座危樓,年輕的葉崇茵臨危受命,辭去了在大酒店的工作,全力投入到搶救自家的這間百年旅館中來。
葉崇茵也不記得新華大旅店所在的這排舊樓到底是何時修建的,但在可以查到的歷史中,她的曾外祖父在1930年左右第一次把這套兩層小樓作為旅館開放。
雖然有百年歷史,但是了解新華大旅店的人都知道,這家旅館真正出名是因為幾部大導演的電影,雖然經過數次翻新,但大旅館仍保留著開業時的風韻,《伊莎貝拉》、《2046》、《蝴蝶》等電影都選了這裡作場景,正如電影裡看到的那樣,“推開旅館大門鐵柵,映入眼帘便是陡峭而狹窄的綠色樓梯,這就是伊莎貝拉每次回家的必經之路。”
葉崇茵回憶起王家衛在新華大旅館拍攝《2046》的情景,依然記憶猶新,“那真是個難伺候的大導演”。
因為一邊拍片一邊還要開門做生意,大量的拍攝器材堆到狹小的旅館裡到處都是,而王家衛一邊拍片一邊寫劇本的特殊習慣,要求現場絕對安靜,而旅館正常經營難免有咨詢訂房的電話打進來,“每次電話響起,王導演就會眼神很復雜地看著我,我都好難做呀,還要做生意!”葉崇茵每次都像做錯事的小孩匆匆答復電話,但是《2046》之后,隨著新華大旅館被越來越多人認識,電影給這家老旅館帶來了新的機會。盡管現實中,新華大旅店沒有2046號房間,但沿著那片綠色的木隔板,也恍若遇見迷茫的伊莎貝拉、碰到牽著白玲流連於此的周慕雲,人生百味盡在心頭。
修舊要如舊建材苦難尋
1996年,澳門政府實行了“改善市容計劃”,將此一帶舊建筑物列為重點文物,並撥出巨款重修。如今的“福隆新街”已是澳門最整潔的街道之一,全街一式鮮紅的檐篷、趟櫳、通花窗門等舊有風採得以保留。但因為年代久遠,建筑的安全性一直是葉崇茵擔心的問題,這次大修雖然美化了外觀,卻沒有加固房屋的內部結構。
在不少房間裡記者都可以看到一段兩三米高的鋼柱頂著橫梁,“這是木質結構的房子,要保持原貌就要大修,但是先不說原來的老材料難尋,就是老師傅也無處尋找。”
葉崇茵告訴記者,2006年發生火災讓她傷透了腦筋,因為在澳門根本找不到會維修這種舊式房屋的團隊,最后還是在內地找了一些老師傅才幫他們重新加固結構,確保可以繼續經營。
白頭老伙計一生駐老店
目前這家老旅館包括葉崇茵在內有7名員工,除了老板,幾乎都是五六十歲的老人,60歲的金伯是葉崇茵外祖父當時收留的伙計,“那個時代的雇佣關系充滿人情味,金伯來到澳門沒有生路,外祖父看他可憐就收留了他,就這樣在澳門扎根,結婚生子,一轉眼40年。”葉崇茵手下的大部分伙計都有這樣的故事,因為無處安身立命,於是寄身新華大旅店,一干就是一輩子,“這些伙計都是看著我長大的叔伯,隻要他們願意就會留著他們一直做下去。”
然而,葉崇茵並非不想吸引年輕人,外面的世界早已網絡化,新華大旅店雖然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訂房,但至今仍靠手工記賬,因為老伙計們不會用電腦,“我們這裡是小本經營,說實話我請不起年輕人,我也希望有人幫我分擔一些可以用電腦做的工作,但是年輕人誰會在這裡奉獻青春,會耐不住寂寞的。”
其實,葉崇茵接手新華大旅店時也是個年輕人,“我不一樣,我對這裡有感情,這裡有家族的感情在裡面,外人無法感受。”
旅店大修陷“血統”難題
葉崇茵一直希望能夠對房屋進行大修,“但是即便解決了材料工匠和資金,我還是修不了。因為這間房子的‘血統’太復雜了。”澳門老房子的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解釋清楚,葉崇茵說,新華大旅店現在的地址,光是登記的財產權所有人就有40多人,人人都說自己是這家旅店的主人,若想改動內部結構大修,就要所有人同意,談何容易。
2005年,自福隆新街正式被政府評定為澳門歷史建筑群,成為世界遺產,想要整修改建,都要經過層層審核,這些年也有住客抱怨太過簡陋,不夠舒適,但葉崇茵卻無可奈何:“至今沒法裝冷氣怎麼做旅店生意。夏天恐怕是新華大旅店最難過的日子。”產權糾紛、修整艱難加上經營壓力,葉崇茵坦言該她擔當的時候也隻能“頂硬上”。
對話葉崇茵
願把青春留給一段傳奇
廣州日報:你是酒店管理學的碩士,為什麼選擇在這家老旅店工作?
葉崇茵:我也在別的酒店工作過,但是說實話,出來打工有什麼意思呢?那些大酒店,你干得再好也不過如此,但是一旦你干不好,今天你走人,明天就會有人取代你,付出青春也留不下任何痕跡,我為什麼不把自己的青春留給一段傳奇。
廣州日報:你覺得這家老旅店是一段傳奇?
葉崇茵:這就是我們家族的傳奇,是屬於澳門的具體回憶。這裡曾經在19世紀作為私人會所接待過來自葡國的使節和清朝的朝廷高官,也曾經在上世紀初作為革命黨人的活動據點,上世紀30年代成為旅店后,招待過很多粵劇紅伶、情報人員和港澳聯絡員。在這個老房子裡曾經發生過許多故事,它能保存至今當然是傳奇。我希望能保留這間老房子的優雅姿態,不想看到它被拆掉成為廢墟。我希望今天的人們來到澳門不僅僅是看到紙醉金迷,關於澳門的傳說應該還有這些遺址故居,這些老房子所保存的文化記憶。最近裝修時,我們在建筑物深處發現了多個被密封的門口及內裡縱橫交錯的通道,互相連貫,以前家裡的老人說,孫中山在澳門搞革命的時候曾經把這裡作為據點。這條通道也証實了家族中老人經常說的這所旅館是一個“天文台”(哨站)的事實。
廣州日報:你覺得現在的工作有意義嗎?
葉崇茵:澳門決不能全盤指望博彩業,必須多元發展旅游,所以我覺得我現在的工作有意義,這裡面不但有家族事業的榮耀與夢想,雖然它很小很簡陋,但是家族傳承的一部分,是關於澳門的具體的記憶。也隻有屬於澳門本土的文化和風情,歷史和故事才是澳門永恆的財富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