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學者談《金剛經》:六祖惠能並非目不識丁

劉黎平

2014年12月17日08:07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六祖惠能並非目不識丁

  《前赤壁賦》(局部)  羅林竹書

  ▲戚繼光 《登盤山絕頂》  羅林竹書

  羅林竹

  《金剛經》研究學者羅林竹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

  本版撰文/劉黎平

  在中國思想史上有著重要地位的六祖惠能,是不是真的如傳說所言一字不識?如果這樣,他怎麼可能聽懂佛學巨著《金剛經》?

  六祖惠能一生深受《金剛經》影響,而從學術角度而言,《金剛經》對中國的思想文化,乃至中國人的思想方法,有哪些具體的改變?

  為此,本報記者採訪了多年研究《金剛經》的學者羅林竹先生。

  答“衣缽”之疑

  惠能擊敗神秀

  因為選對了“教材”

  對禪宗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根據《六祖壇經》的記述,惠能與神秀曾經分別提過兩首偈詩,他們的師傅五祖弘忍以此為依據,判斷惠能高出一籌,於是在半夜向惠能秘傳衣缽,使之成為六祖。這個說法已經被廣為接受。

  羅林竹先生認為,事實並非如此。神秀的偈詩是這樣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將“人心”比作“菩提樹”、“明鏡台”,需要“時時勤拂拭”,抹去“塵埃”,其思想源於《楞伽經》。事實上,從達摩到五祖弘忍以前的祖師們,一直都把《楞枷經》作為最重要的經典傳承。弘忍授予神秀的,正是《楞伽經》,而《楞伽經》強調的是“拂鏡塵以顯照”。

  惠能於弘忍的后期才追隨其為師,受教的則是《金剛經》,因此,惠能的偈詩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佛性常清淨,何處惹塵埃”,其思想淵源是《金剛經》,是《金剛經》裡的“空”。

  至此,可以清楚地看到神秀和惠能的偈詩的兩個不同之處:思想淵源不同——前者來自《楞伽經》,后者源於《金剛經》﹔主題不同——前者講“修行”,后者講“佛性”。因而,他們的偈詩沒有可比性,不存在高低優劣之分。

  那為什麼弘忍卻舍神秀而選惠能作為接班人呢?

  神秀於弘忍的前期追隨其為師,學的是《楞伽經》,大有成果,為此,弘忍曾一度要傳衣缽於他。但弘忍后期傳法所依的重要佛典卻從《楞伽經》轉為《金剛經》,所以他要尋找的接班人的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惠能在未拜在弘忍門下時,已對《金剛經》有所領悟,現在又經弘忍專門單獨為其說《金剛經》,已經成為傳承《金剛經》的合適人選。因而,弘忍選擇惠能而不是神秀作為繼承人,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答“文盲”之疑

  惠能父為新興小吏

  有家庭教育傳統

  眾所周知,六祖惠能並不識字,因為聽到有人說《金剛經》而有所感悟,從而走上佛學之路,乃至成為殿堂級人物,但是,一個不識字的人真的有可能聽懂《金剛經》,乃至有高深的成就嗎?

  羅林竹先生說,饒宗頤先生到惠能的家鄉廣東新興縣考察過,認為惠能不可能是文盲。據介紹,惠能的祖輩是現在河北省涿縣的名門望族,到了惠能父親時,雖已衰落,來到廣東新興縣當個小官,但這樣的家庭有一定的產業和家庭教育傳統。所以,通過分析六祖惠能大師成長的社會大環境、家庭環境和求法經歷,他認為惠能不可能大字不識一個。

  羅林竹

  治學簡介

  羅林竹先生1967年畢業於華南師大中文系,1970年從牛田洋軍墾農場被調入廣州軍區司令部,轉業后,先后任職於中國遠洋集團、國家招商局集團。他喜好文史,愛好書法,參與編寫了《中國通史》,著有《金剛經札記》一書,國學大師饒宗頤先生專為其題寫書名,台灣星雲大師收藏其中一篇題為《從因緣說到空》的手抄稿。

  對話羅林竹

  唐玄奘所譯《金剛經》

  為何不如鳩摩羅什

  廣州日報:中國在魏晉南北朝和唐朝,掀起了翻譯佛學著作的高潮,為何在翻譯《金剛經》方面,后秦的鳩摩羅什的譯本流通最廣?

  羅林竹:《金剛經》在中國有六個譯本,四個由外國人翻譯,其中一人即印度的鳩摩羅什。兩個譯本由中國人所譯,其中一個是唐玄奘。

  鳩摩羅什的父親鳩摩羅炎是印度相門之子,他與龜茲(現在的新疆庫車縣)國王的妹妹什婆結婚,生了鳩摩羅什。鳩摩羅什精通經藏、律藏和論藏,被稱為“三藏法師”,聲名遠播。前秦的苻堅為奪到他,派大將呂光率兵攻打龜茲,得到鳩摩羅什。后來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呂光在涼州建立后涼,將鳩摩羅什據為己有。這還沒完,后秦又兩次派軍隊攻打后涼,奪得鳩摩羅什,迎至長安,奉為國師。

  鳩摩羅什既熟悉梵文,又精通漢文,他翻譯的《金剛經》不是一句一句地去直譯,而是意譯,用最恰當的漢語准確地把梵文翻譯過來,既華麗生動又簡約暢達,被奉為典范。因而,連才華橫溢的唐玄奘的譯本,也不如鳩摩羅什的譯本影響大、流通廣。

  不了解佛學

  就無法精通傳統文化

  廣州日報:您是怎樣學習和研究《金剛經》的?

  羅林竹:我讀大學的時候已經學過儒、道兩家學說,工作幾十年后開始認識到佛學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地位,不了解佛學,就不可能完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我利用空余時間誦讀《金剛經》。算起來,前前后后,我大約讀了幾千遍。我是從學術的角度去讀《金剛經》的,所以學習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為了弄清這些問題,我才寫了《金剛經札記》。

  廣州日報:《金剛經》在佛學中處於一個什麼位置?

  羅林竹:中華傳統文化應該包括儒、道、釋三個方面,佛學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佛學體系龐大,窮盡人的一生都很難全部誦讀完。釋迦牟尼自己應該是意識到這個問題,因此專門開講了《金剛經》。《金剛經》被稱為“佛經之母”,學好了它,就掌握了佛學的根本內容。

  廣州日報:《金剛經》中論“空”,請問該怎麼理解?

  羅林竹:一是“無我”,即任何物質性和精神性的個體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相關的事物和現象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它們存在的形態和性質不是完全由自身決定的。例如樹的生長,並非完全由樹的自我決定的,而是受種植它的人、土壤、空氣、水分等有關方面影響。

  二是“無常”,即沒有任何事物和現象是固定不變永恆存在的,一切都在流動變化,生生滅滅,永無停歇。

  廣州日報:佛學的核心理論“空”有現實實踐意義嗎?

  羅林竹:一要知“無我”,致和諧。既然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互相依存的,萬有之間有一種自然的和諧,我們不要去破壞它,而要順應它:一是人和自然要和諧﹔二是人與人要和諧﹔三是人本身內心要和諧。

  再者,要知“無常”達通變。例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要與時俱進,不要因循守舊。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