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迎譜族人恭請族譜
4月27日上午,代縣棗林鎮鹿蹄澗村楊忠武祠前鼓聲震天、人潮涌動,一場“紀念楊業公誕辰1088周年暨七修族譜首發儀式”的大型文化活動火熱舉行。當日,我省以及河北、河南、江蘇、內蒙古等地的楊氏宗親和社會各界人士及當地居民,近千人雲集於此,共同尋宗祭祖、傳承楊家遺風。
A 恭迎族親
4月27日,農歷三月初九,代縣棗林鎮鹿蹄澗村楊忠武祠迎來楊業公誕辰1088周年。
上午8時,記者到達鹿蹄澗村時看到,村口道旁“楊”家大旗迎風招展,寫有“熱烈歡迎各地宗親歸宗祭祖”的拱門高立,高聳的“忠武坊”牌樓在陽光下煥發出耀眼的光澤和魅力。
楊忠武祠位於蹄澗村中心位置,楊忠武祠前的牌樓下更是熱鬧,楊家威風鑼鼓隊的32名隊員列開陣勢,擊鼓迎親,不時有號手吹響一米多長的沖鋒號。指揮員說,鼓樂曲目為《大得勝》,以此迎接遠來的族人們。
代縣是楊家將故事的主要發生地,是楊家將戰斗、生活時間最長的地方。時至今日,代縣是全國保留楊家將文物遺跡和傳說故事最豐富的地方。楊忠武祠,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將滿門英烈宗祭之地。祠堂所在的鹿蹄澗村是現在全國最大的楊家將后裔聚居地。
楊忠武祠始建於元朝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為楊業第十四代孫楊友、楊山兄弟二人奉旨修建。祠內有楊業、佘太君夫婦及其子孫和穆桂英等楊門女將的塑像和牌位,並以大量的文字、圖片和實物等,展示了楊家將守邊保國的英雄事跡和傳說故事。此外,位於縣城東25公裡東留屬村的楊七郎墓,是全國僅存的楊家將鎮守邊關留下的唯一墓塚。位於縣城東北20公裡胡峪鄉盆窯村的楊六郎城,為現存最完整的楊家將戍守工事。
楊忠武祠理事會理事長楊宏偉介紹說:“我們祖先‘楊家將’遺存下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愛國主義精神,既是楊氏家族的驕傲,也是我們全體炎黃子孫的寶貴精神財富,更是我們民族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時逢楊業公誕辰1088周年,為了傳承先祖愛國主義精神和傳統美德,實現宗親間相互交流,也借此發展旅游文化,特舉辦此次‘紀念楊業公誕辰1088周年暨七修族譜首發儀式’大型文化活動。”
B 敬香祭祖
9時30分,祭祖活動開始。
第一個環節是“迎接族譜”。代縣的楊家后裔們扯起楊家大旗,扛起開道銅鑼,穿上彩繡的古裝,扮成楊門諸將,在眾多族人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前往村口迎接最新修正印刷的楊家族譜,以此象征迎接載入族譜的楊氏宗親“歸家”。
楊家威風鑼鼓隊打響了“出征戰鼓”,隨迎接隊伍出行的鼓樂手們則吹奏起“大過街”,全村的老少親人們圍攏在街道兩旁夾道歡迎。迎請隊伍走到了村口,一輛懸挂著大紅繡球的汽車緩緩駛來,車上載著新?正的族譜。此時,迎接的隊伍放起了禮炮,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楊氏迎譜族人恭請族譜,走向楊忠武祠。
10時許,進入了大祭祖環節。我省以及河北、河南、江蘇、內蒙古等地的楊氏宗親及社會各界人士近千人將楊家祠堂內外圍了個滿滿當當。祠內正殿供奉有楊業、佘太君夫婦及其子孫和穆桂英等楊門女將的塑像和牌位。祠堂現存規模雖不大,但保存有歷代名宦彰頌楊家將的題詞、贊記、匾額、楹聯、碑刻等,其中最為珍貴的有南宋文物“楊氏宗卷”和元代文物、祠堂的象征“鹿蹄石”以及清道光版“楊氏族譜”等等。
祭祖活動開始,首先是代縣主祭楊宏偉和美籍華人楊明發、大同楊詠、繁峙楊德芬、河南楊國章、江蘇楊明杰等進入祠堂主祭場,代表全體到場宗親向先祖楊業公等敬香祭拜,緊接著開始擊磬、擊鼓、鳴炮。來自山西大同市的楊業第38代孫、上海楊氏尚信集團董事長楊詠先生宣讀了楊氏宗親祭祖祭文。之后全體到場宗親集體向先祖致禮,各位宗親陸續向先祖敬香祭拜。
楊詠當場向祠堂捐獻了10萬元,他說:“我是第二次來此參加祭祖活動,我們楊家將滿門忠烈,精忠報國,我們楊家精神歷經千年傳承,這與我們國家提倡的正能量很吻合。楊家正能量不僅應由我們楊家人學習傳承,也應該為全社會推崇和弘揚。”
C 傳承遺風
10時43分,“七修族譜首發儀式”開始,活動進入另一個高潮。
楊業第38代孫、《楊氏族譜》編委會總編輯楊福恩介紹說,楊家將歷史源遠流長,楊業公祖籍古麟州,現屬陝西省神木縣,昔日鎮守雁門關在內的三關,他后代的家屬也隨軍而遷代縣。公遠986年,楊業為抗擊遼軍,困於現在的朔州一帶的“兩狼山”,被俘后絕食三日而死。之后,以楊六郎為主的第二代人,長期鎮守在大三關,現在的河北霸縣一帶。楊友、楊山奉旨敕建楊忠武祠,十七世孫時任殊祥院判奏差的楊懷玉,於元順帝至正丁未年(1367)第一次編修族譜。”
史、志、譜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三大支柱。《楊氏族譜》從元順帝至正(1367年)丁未第一次編修族譜至今已經過648度春秋,經明萬歷35年(1607年)、清道光27年(1847年)、清光緒33年(1907年)、1983年和1999年共五次修續。此次修族譜為第七次,其規模、世系的容納量大於前6次,涉及全國12個省70余個市、360余村庄,同時涉及美國洛杉磯、台灣地區個別縣市的楊氏后人,入譜人數達11萬之多。同時開創了楊門女性(媳婦、閨女)加入族譜世系行列的先例。
美籍華人、楊業第36代孫楊明發說:“我旅居國外多年,這次是第一次參加祭祖,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們國家注重文化開發和傳承,楊家精神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希望通過祭祖和續家譜等一系列活動,將我們的忠勇愛國的楊家精神傳承下去,此外我也會將這種精神帶到國外,很好地將其發揚光大”。
滿門忠烈留英名,德耀雁門揚正氣。代縣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高建峰告訴記者,一千多年前,在抵御外侵的激戰中,以楊業為代表的楊家四代人戍守北疆、精忠報國,凝聚在楊家將傳說故事中的這種前赴后繼、忠心報國的偉大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偉大愛國主義精神。
本報記者 郭小強 通訊員 石俊文 劉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