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坐姿看不出吳邪(左)手臂受傷。
劇中“胖爺”炸了一輛沒油的車。
網絡劇《盜墓筆記》近日播出,首播單集播放量一天內即破億,劇中主角李易峰苦口婆心勸說“文物交給國家”的情節,讓網友大呼“《盜墓筆記》變成了《護寶筆記》”。 昨天,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官方微博“江寧公安在線”,發布“如何用正確的姿勢打開《盜墓筆記》季播劇”,瞬間笑翻網友。揚子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可 張楠 綜合重慶晚報、央視新聞微信等
不吐不快
“熱劇《盜墓筆記》,給2.7分不算少了!”跟原著比起來,網絡劇《盜墓筆記》的劇情和人物設定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讓小說迷們很失望,網評隻有2.7分。 就連原作者“南派三叔”也有些無語,他在微博上發出“有什麼話要對我說的嗎?”
槽點一:人物設定混亂
吳邪從“盜墓賊”變“文物保護人士”
小說版:專業技能不行但具有建筑方面基礎知識的古董店小老板,屬於有大學學歷的業余盜墓人士。
電視劇版:德國留學生,為保護文物而展開探險,口頭禪是“文物交給國家”。
張起靈的右眼永遠看不見……
小說版:“悶油瓶”張起靈擁有超強驅虫血液,能易容至無人發覺。
電視劇版:因出場驚悚(從懸崖下飛出)和發型獨特(永遠看不見右眼)而被詬病。
槽點二:無視交通規則
飆車也要上牌啊好不好
@江寧公安在線:根據我國有關法律規定,二輪摩托車上路也必須懸挂機動車號牌。好人都上牌了,壞人了不起啊?
玩命先系安全帶對不對
@江寧公安在線:無論好人壞人,正副駕駛前后座位,請務必系好安全帶。
槽點三:科學知識匱乏
中槍還耍酷,你是蘭博?
@江寧公安在線:萬不可中槍后還繼續擺酷,唯有關公和蘭博大概可以在中槍后還能做出這個動作吧。
沒有油的車,也能點爆?
@江寧公安在線:廣大車主並不擔心沒油的車會爆炸。藏蒙兩族常用的燃油燈在開闊條件下直接點燃也不會引起爆炸。
槽點四:文物以假亂真
交給國家的文物,是個假貨……
@江寧公安在線:覺悟很高為你點贊!然后祖國可能確實不太需要這個牛頭……現代仿制品,做舊明顯,沒有收藏價值……我知道不是完全同款,可見劇組還是下了點功夫的。
■編劇聲音
“看完片我給搭檔電話,快搬家吧”
前天,《盜墓筆記》的兩位編劇白一驄和彭闐接受了重慶晚報記者的採訪。
記者:先導片拍攝的意義在哪裡?
編劇:讓原小說中“主動下墓”變成“被動下墓”。
記者:為什麼要一直強調“文物一定要交給國家”?
編劇:盜墓犯法。
記者:網友吐槽特效很渣,你們怎麼看?
編劇:確實很渣。
記者:成片出來后你們有看嗎?
編劇:崩潰了,真的。我給另外一個編劇打電話,讓他趕快搬家。
正說“下斗”
“胖爺”邀你繼續受虐:馬上下古墓了
在網絡劇《盜墓筆記》中,吳邪帶文物回國,一路遭遇雇佣兵的圍追堵截,在生死關頭,“胖爺”劉天佐開小車趕到,揚沙干擾敵方視線,成功帶走吳邪。最近,劉天佐也在網上邀約粉絲繼續“受虐”,“咱們斗裡約”。按照原著說法,“斗”即為古墓。所謂“斗裡約,”意思就是主角即將進入古墓,展開新一輪的探險了。
小說中主人公遁地潛海找墓,真相是——
不主動發掘墳墓,是考古界行規
《盜墓筆記》的原著小說中,主人公遁地潛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尋找無價珍寶,但真實的考古與此截然不同。現實世界中,大部分考古工作對象是古代遺址,比如一段古城牆的牆基、廢棄河道淤泥中的一艘木船、散落著無數碎瓷片的磚窯等。
“不主動發掘墳墓”是考古行業一項不成文的行規,一方面“死者為大,心懷敬畏”的傳統觀念還在影響我們,另一方面以目前技術水平,發掘簡單保護很難。中國最后一次官方主動發掘帝陵,是上世紀50年代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當時考古部門首要目標是永樂皇帝,但朱棣的長陵規模太大,就轉而拿朱翊鈞的定陵“練練手”。結果打開墓門,考古人員還沒平復恢弘地宮給他們帶來的激動,陪葬的大量古字畫、絲織品就迅速氧化,眼看著色彩一點點褪去而無能為力。“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如此,南京南唐二陵的壁畫也是如此,到現在還在採取措施減緩壁畫一點點褪色。”南京一位考古專家說。
在南京,絕大部分墓葬考古都是搶救性的。包括安葬李煜爺爺、爸爸的南唐二陵,出土“青瓷之王”蓮花尊的仙林靈山大墓,疑似陳宣帝陳頊顯寧陵的西善橋大墓,中國長江以南迄今發現的最大規模六朝墓——江寧上坊東吳大墓等等,均是前期工程建設發現冰山一角,考古部門再及時介入全面發掘的。
小說中洛陽鏟堪稱盜墓神器,真相是——
洛陽鏟咋用,考古者曾請教盜墓賊
洛陽鏟用於探測地下土層的土質,以了解地下有無古代墓葬。據傳,洛陽鏟為中國河南洛陽附近農村的盜墓者李鴨子於20世紀初發明,並為后人逐漸改進。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后成為考古學工具。
洛陽鏟是考古工作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古代沒有今天意義上的考古學,而叫金石學,研究暴露在地表上的碑銘文字、青銅器物而已。直到近代,才從西方傳來了現代意義上的考古學,但剛剛出道時,考古人員經驗不足,就隻好去請教盜墓賊。
小說中“粽子”“尸蹩”可怕,真相是——
真正殺死盜墓賊的,多是二氧化碳
《盜墓筆記》中出現了各種危險生物,如被稱為“粽子”的僵尸、以尸體為食的尸蹩、護衛古墓的血尸等,情狀可怖卻讓讀者們欲罷不能。
“說白了,墓葬就是古人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東西放進去,若干年后你把土刨開,把東西取出來。之所以神秘,是因為你和古人相隔時間太久,他的做法你不理解,未知就會產生恐懼,這種心理就給小說家發揮創造了機會。”南京市博物館工作人員王濤說。
王濤曾參加過南京江寧上坊東吳大墓的發掘,這座迄今發現的最大六朝墓由前后兩個墓室組成,一米八的小伙子能在裡面奔跑。
王濤告訴記者,挖掘時一點點把封門磚拆下來,由於已經通風很長時間,也沒有什麼異味。拆完后,就進去慢慢清理,把碎瓷片收集回去慢慢拼接。王濤表示,盜墓是“不走正門”的,從墓室上開一個口人就鑽進去,由於墓室內部氧氣稀薄,二氧化碳濃度高,所以盜墓賊必須手腳麻利,很多都是撈一把就走。要是待久了,或稍有滯留就會缺氧昏迷。
小說中墓室一角點蠟燭防不測,真相是——
動土前,有考古人員會上“定魂香”
在盜墓小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中,都有盜墓者入墓穴倒斗,必先在墓室東南角點上一支蠟燭,若蠟燭不滅則可將陪葬品帶出,若蠟燭滅則速速退出不可造次的描寫。
王濤介紹,在對墓葬進行考古前,考古人員也會進行一些儀式,比如有的人會點上一炷香。“這不是搞迷信,因為考古工作需要心情冷靜,手腳麻利,所以往往點香,是為了平復自己的心情,讓自己靜下來。”
王濤告訴揚子晚報記者,也有經驗豐富的考古專家,能夠直接進入狀態。可如果帶著毛毛躁躁的情緒下去,很容易磕著、碰著、打翻什麼,那就是在添亂。
【最后請牢記:看劇僅供娛樂,盜墓真的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