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96歲黃埔軍校生憶入緬作戰:跪別母親 出國打鬼子

王歧豐

2015年06月16日13:14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96歲黃埔軍校生憶入緬作戰:跪別母親 出國打鬼子

  尤廣才老人2011年出版了自傳《血鑒:一個遠征軍抗戰老兵的回憶錄》。王歧豐/攝

  尤廣才留在建川抗戰博物館廣場的“血手印”。

  戰場上的中國遠征軍。杜恆/供圖

  青年時期尤廣才

  96歲黃埔軍校生回憶遠征軍作戰

  70年過去了,96歲的尤廣才老人仍會不時感到腰間隱隱作痛。面對北京晨報記者,聊起當年遠征緬甸時殘酷慘烈的戰斗情景,他會陡然拉起上衣,露出一道長長的疤痕,“看,這就是拼刺刀時被日本人刺的!”

  生於1919年的尤廣才本身就是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在大時代動蕩的洪流中,個人的尊嚴,家庭的幸福,乃至國家的命運都被撕扯得粉碎,隻有意志最堅強的人才能夠在困境中苦熬出來。對於那段九死一生的戰爭經歷,他覺得如果要總結的話,就是四個字:抗戰不悔。

  【老兵經歷】跪別慈母黃埔求學

  尤廣才1919年9月3日生於魯南台兒庄,用他的話說,自己的一生正是社會發生暴風驟雨變化的時代。

  尤廣才不滿4歲,父親和祖父就同時去世。他還依稀記得家裡同時停著兩口棺材,全家都在哭。“父親死了,撇下40歲的母親、15歲的哥哥和不懂事的我。母親為了我沒有再嫁人,一個人靠縫補衣服做零活把我養大。”

  尤廣才說,1937年年底,他小學畢業后,因家中拮據,無力再升學,就在家鄉嶧縣圖書館謀得練習生的工作。此時敵人已日益迫近,全城男女老少都越來越關心戰局的發展。那時他的心裡便有了定局,就是一定要把青年時光投入到抗敵救亡的戰斗中。

  1938年3月,日軍兵臨嶧縣城下,尤廣才跪別母親,准備投軍抗敵。離開母親后,他一路都在抽泣,直到后來考上黃埔軍校,思母之情才逐漸被繁忙的學習和訓練取代。黃埔軍校本來很難考,但政府為了吸收流亡青年增補抗戰后備力量,降低了要求。他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應抗戰需要,還是被錄取了。尤廣才被編入戰干一團三總隊,而當時的戰干團團長就是蔣介石。

  火線突擊戰友慘死

  1939年秋天,尤廣才從軍校畢業,被留團使用。1940年,戰干一團解散,大部分軍官充實到抗戰前線。他被分配到54軍軍部特務營當中尉排長。大約一年多時間,又被調到50師150團2營5連任上尉連長。

  1944年4月,第50師被調赴印緬戰場,尤廣才受命參加了反攻緬甸作戰,親歷了西保攻城戰役等一系列戰役。在西保戰役中,戰友在身邊慘死的景象他至今仍歷歷在目。

  “我率領第1排和第2排正面攻擊,第3排為預備隊。為了察看敵情,我帶著號兵和兩個傳令兵,向火線躍進,隻聽子彈在頭頂嗖嗖地穿過。”尤廣才回憶著戰斗中那驚險的一幕,敵人躲在樹上的狙擊手發現了他,隻聽一聲尖利的子彈破空聲在耳邊響起,號兵周勇在他身邊倒下了。“他為我擋下了狙擊手的狙殺。”尤廣才叫傳令兵把倒下的周勇拖到一棵樹下隱避。周勇靠在他懷裡說,“我再也不能給你吹號了。”尤廣才含著淚叫他的名字,可再沒有回音。

  殘酷的戰斗還在繼續。尤廣才留下一個傳令兵,帶著另一個傳令兵,繼續摸爬、翻滾、躍進,不久來到頂在前沿的第1排。這時,陣地上刀光劍影,殺聲震天,戰士們正與敵人拼刺刀。尤廣才大喊,“周勇吹沖鋒號!沖呀!”因為殺紅了眼,他都忘了周勇已經犧牲了。

  全連在尤廣才的帶領下都沖上來,一陣?殺,敵人終於抵擋不住,留下橫七豎八的尸體,逃走了。

  演習重傷勝利回國

  尤廣才回憶,在戰爭后期,部隊駐扎在西保,一面休整,一面進行軍事訓練。在一次實彈演習中,一個士兵誤觸了未排除的地雷,當場死傷幾個人,他也受了重傷,失去知覺。

  “第二天清醒后,才知道彈片從右脅和右下膝關節穿進。”尤廣才說,當時他所住的美軍野戰醫院都是男性醫護人員。因為駐印軍總指揮史迪威拒絕中美政府派女性工作人員來印緬戰場。“大概是環境太艱苦了,不適合女人。”

  “照顧我的護士是一個20多歲的美國小伙子,態度和藹,時間長了,我們成了朋友。他主動把家人照片拿給我看,還勸我禮拜天和他一起去教堂。”尤廣才說,由於醫院的精心護理,一個月后他就痊愈了,重新回到戰場。1945年3月30日,他所在的第50師攻佔了緬甸曼德勒東北部的皎梅,與英軍36師會師。攻佔皎梅是中國駐印軍緬甸反攻的最后一戰,日軍已經潰不成軍。不久中國遠征軍將士們就凱旋班師,乘飛機回國。“在緬甸戰場經歷一年艱苦的戰斗,給我留下了寶貴的回憶。”

  【后人講述】抗戰勝利紀念日就是父親生日

  “我的父親就是為抗戰勝利而生的。”尤廣才的女兒杜恆說,每年9月3日,既要紀念抗戰勝利,又要為父親過生日。2014年抗戰勝利69周年時,習近平主席接見了尤廣才,杜恆覺得,這是對父親抗戰功勞的最大肯定和褒獎。

  向抗戰館捐贈美式睡袋

  杜恆說,父親是抗戰英雄,卻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認定為“歷史反革命”。為此,生性好強的母親離開了父親,她從小在姥姥家長大。母親后來到北京,在上戶口時,為了和父親劃清界線,也把她的姓氏從尤改成了杜。

  “父親一直是一個人生活,最近幾年我才把他接來同住。”杜恆說,和父親住在一起,她才更深入地了解到父親一生中那些輝煌和慘痛的經歷。“作為一名抗戰老兵,那段遠征緬甸的經歷是他一生最刻骨銘心的記憶。”

  杜恆說,2009年10月,父親把一條破損的美式軍用睡袋捐贈給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當年的照片都燒掉了,但這條睡袋沒有被扔掉,還和他們父女倆結下了不解之緣。1968年,杜恆來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為了保護這條睡袋,她把睡袋改成了褥子,而且小心地把“US”字樣縫在了裡面。“這是父親參加遠征軍那段光榮歷史的重要物証。”

  在香港講述抗戰歷史

  杜恆回憶,2010年12月,她陪父親赴香港,以親歷者身份向香港的青年講述抗戰歷史。父親口述的這些歷史都被記錄下來,成為彌補港英政府期間關於抗戰歷史教育缺失的重要素材。

  作為遠征軍的父親曾來過香港,而那是1945年的事情了。時隔65年,戰爭早已遠去,老人又站在這片被稱為東方明珠的土地上,不禁感慨萬千。大家還來到曾躋身世界酒店前十名的半島酒店,這個酒店的地址曾是遠征軍新1軍的司令部所在地。父親站在酒店前,拍下了非常有紀念意義的一張照片。

  杜恆說,父親回憶,當年他還在香港買了三本書: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和《論聯合政府》、艾思奇的《大眾哲學》,這三本書對他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主席接見前興奮失眠

  2014年9月3日是尤廣才的95歲大壽,也是抗戰勝利69周年紀念日,他受邀參加了國家最高規格的紀念儀式,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杜恆說,父親在儀式開始前兩天就興奮地睡不著覺了。“但他精神一直很好,直到儀式結束,在回家的路上才沉沉睡去。”

  杜恆說,由於受到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接見,父親成了媒體採訪的焦點。這是對一位國民黨抗戰老兵最大的肯定和褒獎。尤廣才隻想對媒體表達一點想法,他很願意參加這樣的活動,並不是要大家關注自己身上的光環,而是希望更多的人關注和他一樣曾在正面戰場上與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的國民黨抗戰老兵,肯定他們的歷史功績。

  【老兵檔案】

  尤廣才,1919年9月3日出生於山東台兒庄,今年96歲。抗戰爆發后,跪辭老母,投身抗日戰場。作為黃埔軍校第十六期學員的他,隨中國遠征軍赴印緬戰場,參加密支那戰役和西保戰役等對日作戰。所在部隊官方記載了他的“功勛事跡”,稱尤廣才忠勇果敢,指揮從容,行動堅決。

  新中國成立后,尤廣才曾在山東做英語老師。2014年,尤廣才以抗戰老兵的身份受到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現為民革北京市朝陽區委黨員,至今仍在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奔走宣傳,受到兩岸媒體關注。

  【歷史回放】甲午以來首次出國作戰

  據長城抗戰網總編賈元良介紹,1941年12月,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滇緬抗擊日本法西斯、保衛中國西南大后方,組建了中華民國遠征軍。這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范,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

  他表示,中國遠征軍給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提振了整個中國軍隊的士氣。密支那戰役、西保戰役是盟軍反攻階段的幾個重要戰役,此后遠征軍勢如破竹,在印緬戰場取得巨大勝利。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雖然付出了極大代價,但為盟軍最終勝利和中國西南的穩固提供了重要保障。

  【記者手記】令人感動的堅持

  在尤廣才老人的書桌上,擺放著很多二戰歷史資料和英文報紙。這位96歲的老人至今仍在堅持寫作和閱讀,整理自己對戰爭的反思。一次次殘酷的戰爭經歷,給他的身心造成了巨大的創傷,也鍛造了他堅強的內心。

  在侵略者到來時,這位尊崇孔孟之道的孝子跪別母親,踏上了艱苦的征程。最初,他被裹挾在夜間急行軍的部隊裡流亡,困得實在不行了就倒在路邊睡上幾分鐘。餓得實在不行了就向老鄉討一口飯吃。他頑強地堅持下來。

  在緬甸戰場,面對槍林彈雨,嚴酷的自然環境,他又堅持下來,並幾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當他以抗戰英雄的身份回國時,還沒有享受到勝利的成果,就被卷進內戰之中。想不明白自己人為什麼要打自己人的他,厭倦了戰爭,放下槍,甘願去做一個普通老百姓。

  然而他沒有想到,參加國軍的經歷后來成了他歷史反革命的罪証。妻子離他而去,親人不願與他接觸,他被送進了勞改農場,一個人頑強地活著。

  勞改結束后,孑然一身的尤廣才回到山東老家。除了癱瘓的老母,連親哥哥都對他態度冷漠。為了謀生,他依靠在戰場上學到的英語,當起了英語老師,又堅持挺過了那段灰暗的歲月。

  如今,被女兒接到北京的尤廣才也時常會感慨一生的坎坷,但他不后悔自己當年選擇參軍抗戰這條路。記者問他,每次最艱難的時候,是什麼讓他能夠堅持下來。他說是浩然正氣。幾十年妻離子散、人情冷暖,他始終堅信國家和歷史終會給他公正的評價。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