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哪些?讀者講述記憶中的端午節

高瞻展

2015年06月18日13:25    來源:大河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這些習俗你還記得哪些?讀者講述記憶中的端午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這首民謠裡講的,是慶祝端午節的傳統民俗。

   昨天,本報推出“文明河南·情暖端午”活動,不少讀者通過微信、微博、熱線電話與河南商報聯系,講述了記憶中的端午節。

   南方

   吃咸鴨蛋、賽龍舟

   這些傳統有上千年了

   在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上學的小天同學家在浙江省金華市蘭溪縣,她回憶,過端午節要吃綠豆糕和“五黃三白”。其中五黃是指雄黃酒、黃瓜、咸鴨蛋黃、黃魚、黃鱔﹔三白是大蒜、茭白、白鯗。此外,過端午時,女孩們還會穿上白竹布衣服,在頭上插幾朵梔子花。

   她說,“五黃三白”具有抗菌解毒、強身健體的功效。而做綠豆糕的綠豆得先去皮,並提前一天泡好,制作時,得先把綠豆壓成粉,然后放到溫熱的鍋裡,澆點油、加點糖,味道美美的。

   網友小君來自廣州韶關,她給河南商報官方微信留言說,每年端午節,家鄉的西河都會搞龍舟賽。西河裡,五六支隊伍同台競技,船頭人一邊大力敲鼓,一邊喊著“一二一二”的號子,為劃龍舟的同伴找節奏。隊友也毫不含糊,整齊地揮動著船槳。

   河岸兩邊也被看熱鬧的市民圍得水泄不通,看到有龍舟“超車”,觀眾會爆發響亮的歡呼聲。這些傳統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北方

   插艾草、纏五色線

   這些習俗被人淡忘

   “劃龍舟對我們北方人來說太遙遠了,我小時候連粽子都吃不上。”鄭州市民間手工藝品收藏愛好者李茜說,她老家在鄭州市郊十八裡河鎮,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糯米、蜜棗都還很貴,即使過端午節,家人也舍不得買來包粽子。

   那時候,家裡炸點焦脆的“麻頁”,再撒上芝麻粒,就算是端午節改善伙食了。

   不過,每年端午節天不亮,母親都會在她們姊妹三人手腕上綁上五色線、在脖子上挂個香包,還千叮嚀萬囑咐,即使不想戴,也得等到太陽出來才去掉,說是能避邪免災。

   端午節必不可少的是香包,有挂扇子上做扇墜的,有挂在頂子床上的,還有挂在小孩子的小推車上的,還有小孩子手腕上戴的“小柿子”、“小辣椒”。

   李茜感慨說,現在條件好了,想吃粽子隨時可以買來吃,可門前插艾草、挂香包、纏五色線這流傳千年的習俗,卻已被人們漸漸淡忘了。

   故事

   讓娃娃拿起針線

   傳統文化不能丟

   微信網友歸朴園說,因為對傳統文化的喜愛,讓她與不少“香包奶奶”結成了忘年交。2011年,歸朴園在鄭州市人民路邊偶遇了賣香包的趙奶奶,她的香包針線細膩,每一種小動物都各有形象,形象不同,紋飾也各不相同。

   此外,還有極富中國特色的金鎖香包:用布片剪裁成鎖形,包裹著蒼術、丁香、砂仁、艾葉等多種中藥,再用金線繡上“一生平安”、“吉祥如意”等字樣。

   “南陽朱奶奶的香包做得比碗大:是五個小娃娃圍抱一個大南瓜,寓意五子登科。”歸朴園還結識了做“田園派香包”的王奶奶。

   王奶奶今年60多歲了,常騎著挂滿香包的三輪車走街串巷,“讓娃娃捏起針線,傳統文化才不會丟。”她說。

  

(責編:易瀟、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