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秦漢來寧重走父親抗戰路 父親系黃埔一期軍官(圖)

2015年06月19日07:55    來源:揚子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秦漢來寧重走父親抗戰路

  秦漢 孫元良

  秦漢(右)對話歷史學家孫宅巍。

  秦漢是《庭院深深》裡的柏霈文,也是《滾滾紅塵》中和林青霞愛得痴纏的章能才﹔但銀幕之外,這位始終儒雅的國民偶像也是抗戰名將孫元良的兒子。抗戰名將孫元良,參加過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貴州獨山等正面戰場戰役。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秦漢應鳳凰衛視之邀,重走父親的抗戰之路,向那段中華民族為保衛家園而奮戰的歷史致敬。近日,揚子晚報記者跟隨秦漢在南京的尋訪足跡,見証了這段以行走為形式的還原史實。

  揚子晚報記者 張楠

  行走四地尋訪

  父親征戰之路

  孫元良(1901—2007年),生於四川,畢業於黃埔軍校一期,曾任國民革命軍88師師長、第22集團軍司令官、國民軍第5綏靖區司令官等職。抗戰期間,曾參加過淞滬抗戰、南京保衛戰、貴州獨山等正面戰場戰役。1932年,孫元良任第259旅旅長時,參加一·二八淞滬戰役,在廟行鎮擊退日軍,此役被評為“國軍第一次擊敗日軍的戰役”,而他也由此獲寶鼎勛章。此次“重走”父親抗戰之路,秦漢(本名孫祥鐘)以上海為起點,走訪淞滬抗戰紀念館、謝晉元墓、上海市閘北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檔案館,四行倉庫以及蘇州河,其間還與曹聚仁之子、知名媒體人曹景行和謝晉元之子謝繼民相約一同探訪這些歷史遺跡。

  隨后,秦漢前往江蘇、貴州、重慶。據悉,鳳凰衛視《我們一起走過》欄目將於近期分四集播出這次行走。

  聽南京專家還原南京保衛戰

  以雨花台為起點,秦漢開始追尋南京保衛戰和孫元良將軍在南京的歷史片段。此行,他帶著關於南京保衛戰這段歷史的疑問而來。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面對著當年的南京地圖,秦漢聽史學專家孫宅巍對南京保衛戰的分析。孫宅巍老先生是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中國近現代史學會副會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顧問,他從1983年開始進行南京大屠殺研究,至今已三十余年。數個小時的交流中,秦漢除了寥寥的問話,更多的時候是在專注而認真地傾聽。

  對於孫元良將軍在南京保衛戰中的功過是非,史學界、民間評價不一。孫宅巍老先生基於數十年對這段歷史的研究,他的講述如同一幅傳神的剪影。3名旅長陣亡2名,6名團長陣亡3名,營長陣亡11名,8000余人為國壯烈捐軀。南郊陣地上的88軍,與他們留守上海的同袍一樣,堅守到最后一刻,陣地失陷,“非不為爾,實不能也。”秦漢記得,父親在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中提到,“南京保衛戰打完后,蔣委員長還專門問過父親:有人說你們88師軍紀不好,你自己去軍法處解釋解釋。父親自己帶著棉被去了軍法處報到,搞得軍法處的人都一頭霧水,開著牢門讓他住了一段時間。”

  尋訪父親犧牲戰友的后人

  在保衛南京的戰斗中,先后有十多名國軍著名將領犧牲,少將旅長朱赤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在南京保衛戰中,朱赤戰斗到最后一刻,殉國前,他將一隻公文包交給8師特務連連長郭學禮,囑托他設法送到江西修水的老家,並留下八個字:“為國犧牲,無上光榮!”

  “我來遲了,這麼多年一直沒來看過他們,很慚愧”,在雨花台,秦漢見到了郭學禮的兒子郭永柱。第一次聽當年戰士的后人講述著88軍堅守陣地的悲壯與決心,戰爭的慘烈與將士的英勇令秦漢十分激動而欽佩。秦漢和父親老部下郭學禮連長之子郭永柱一起,共同祭奠南京保衛戰中壯烈殉國的88師少將旅長朱赤。“第一次聽有關系的人,比如郭永柱,說88師這位旅長與全體官兵壯烈的事跡。郭先生的父親是特務連的連長,參與其事,所以他的講述,特別地詳細。”91歲的李高山老人,是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也是南京保衛戰參與者,現在,1937年退守南京的廣東軍僅剩他一人。此次來寧,秦漢也特意拜會了李老。

  記者對話

  秦漢

  不想標榜父親

  為了紀念那些無名英雄

  記者:為何你會選擇與鳳凰衛視合作,尋訪父親的抗戰足跡?

  秦漢:通常我是一個向前看的人,很少回頭。有人說回憶是老年人干的事,但這次往舊歲月的追尋,不是回溯自己個人的事,不是與我無關的人、事、物。來之前我就有個想法,參加這個節目不是想標榜我父親的事情。只是覺得當時戰場上有很多中國軍人,他們都很勇敢地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衛國家,讓我很感動。像這些當年淞滬會戰、四行倉庫之戰的軍人們,他們有很多人都叫不出名字。這些沒有面孔的無名英雄,應該要好好紀念他們。

  記者:這次尋訪有改變你對父親的認識嗎?

  秦漢:無論是他已經公開出版的回憶錄《億萬光年中的一瞬》,還是那本隻在我們家人間流傳的《地球人孫元良流水賬》中,他都是少話、堅毅的,這次重走他走過的路,算是讓他原本在書上的形象立體、豐滿起來了。自從參加節目之后,我自己內心的情感的負擔也越來越重。因為我們的父輩,比如像朱赤將軍這樣的戰士,他們的愛國之情令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他們的勇敢,讓我非常感動。

  記者:你會不會接拍抗戰劇?

  秦漢:(大笑)我歲數有點老了,但我覺得當代應該每隔十年都要拍一部八百壯士題材的電影,讓最當紅的明星去演,這樣這段歷史才不會被忘記。

  記者:你還記得,父親1949年去台灣后,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秦漢:我記得是媽媽和外婆帶著我先到台灣,父親晚到,一到就去陽明山繼續受訓。我還記得小時候穿著軍服的父親帶我去坐吉普車的情景。那之后,父親就基本沒有擔任要職了。雖然他有糧餉,但有一大家人要養,家裡條件確實也不好。父親買了不少雞來養,打算賣蛋補貼家用,但后來發生了雞瘟,虧了一些錢。再后來他獨自旅居日本,開了一個小館子維持生活,自己也擦桌子、收拾碗筷,其實都不像外界說的原來挺神氣的將軍,沒錢了落魄了。他一直覺得這是自力更生,並非不光彩的事。他當年也確實辛苦過,但從沒和我們訴過苦,他就是那種打掉了牙和血一起吞的性格,辛苦過了就過了。

  記者:印象中,和父親溝通多嗎?

  秦漢:他去日本時我還是個孩子,但他回來時我結了婚、孩子都有了,他也老得有點謝頂了。一度我們雙方都覺得對方挺陌生。當年我考上電影公司演員訓練班,也只是哥哥給他寫了一封信寄去日本告知他。他倒是勉勵我努力做好。我還記得他回來后,在高雄開了一家針織廠,我去看他,話沒說兩句,他就說想休息了。當時我真感覺和父親的距離很遠,我們之間有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他80多歲時,我也沒那麼忙了,我們接觸才逐漸多了起來。

  記者:父親是怎樣一個人,還記得什麼好玩的事情嗎?

  秦漢:他是一個不愛被人驚擾、喜歡種花種草的人,平時說話也不多。我很驚訝的是,他基本不出門,但天下大事都知道。我印象中有一件事特別好玩,他80多歲時,習慣每周都要寫一份菜單,其他時間都很平常,唯獨星期三寫著“要吃肯德基的炸雞腿一隻”。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