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歲青年曹火星,雖然沒有手握鋼槍與敵人戰場?殺,卻用自己對於革命的深刻理解譜寫出了一曲經典之歌——《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正是這首歌在當時鼓舞著千千萬萬飽受戰爭苦難的中國老百姓。
抗戰故事
曹火星是河北省平山縣西崗南村人。雖然生在農民家庭,因父親和大哥都受過中等以上教育,村小學的老師又是一名共產黨員,他自小就接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思想熏陶。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后不久,13歲的曹火星剛考入保定中學,日寇的鐵蹄又踏到平漢鐵路沿線,他輟學回鄉參加了革命群眾組織,擔任本村的青年救國會主任。
1938年春節后,曹火星到平山縣農會工作,同年四五月間被調到平山縣青年救國會的宣傳隊鐵血劇社,這個宣傳隊就是后來晉察冀邊區群眾劇社的前身。
隨著劇社影響的擴大,黨組織送劇社隊員們去華北聯大文藝學院學習。曹火星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謙虛好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1943年,19歲的曹火星已是晉察冀邊區抗日救國聯合會群眾劇社的音樂組組長。為了反“掃蕩”,群眾劇社化整為零,深入到群眾中開展文藝活動,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於是,就有了曹火星和隊友的堂上村之行。
曹火星和隊友到了村裡后就宿營在廟的東屋,平日一邊書寫抗日標語,組織村裡的文藝宣傳隊唱歌、排戲,一邊搞創作。10月裡山中深秋的夜晚涼意很濃,隊友們都睡了,曹火星還披衣坐在土炕上,在馬蹄燈下專心致志地進行詞曲創作。他回想到之前在劇社和大家在一起的日子,感到生活在革命隊伍中的溫暖。再聯想到親眼目睹的抗日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克服種種困難堅持抗戰的情形,腦海中突然跳出前幾天讀過的延安《解放日報》上的一篇社論文章——《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想到這些,曹火星不禁心潮澎湃,便在紙上寫下了一句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新歌的題目誕生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他堅持抗戰六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設了敵后根據地,他實行了民主好處多……”曹火星輕輕呼出一口長氣,滿意地反復默讀。接下去的幾天,曹火星一有空了就坐在東屋的炕沿上,一邊哼唱一邊寫寫畫畫,經過反復修改,《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誕生了。后來,隨著解放大軍南下的步伐,這首歌傳遍了全中國。
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的一天,毛澤東在中南海聽到女兒李訥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就提出來這個話不科學、不准確。因為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是先有中國,后來才有共產黨。所以,應該在“中國”前面加一個‘新’字,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樣才符合歷史事實。從此,就有了流傳到現在經久不衰的經典旋律。
北京足跡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詞曲創作地位於今天的房山區霞雲嶺鄉堂上村,在抗日戰爭時期該村為平西根據地的前沿地帶,至今還完整地保存著曹火星當年創作詞曲的舊址。
2003年被北京市政府批准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6月26日,《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紀念館在此落成開館。
2011年入選《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第二批名錄》。
北京晨報記者 彭小菲
■人物小傳
曹火星(1924-1999),原名曹峙,漢族,河北省平山縣人,中共黨員。
1940年進入華北聯大學習音樂專業,為表達抗戰到底、不怕犧牲的決心把自己的名字曹峙改為“曹火星”。1943年,他創作了代表作《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曾任天津市文化局局長、全國文聯委員、全國音協常務理事。曹火星一生創作了千余首歌曲,被譽為“人民音樂家”。主要代表作品還有《勘探工人之歌》、《人民總理人民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