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娃”重返延安保育院。(南充民間文藝家協會提供。)
“延安娃”,這是一個特殊的名詞,這些娃的父輩都是上個世紀在井岡山和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大部分出生在延安,或童年的生活在延安度過。新中國成立以后,大部分人隨父輩離開了延安。“延安娃”在改革開放大潮中,歲月是否改變了他們的精神底色?他們能告訴我們哪些不應該被遺忘的故事?在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來臨之際,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特地尋訪了南充的“延安娃”——南充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楊羅平。
關愛
圍在毛主席身邊過六一
現年75歲高齡的楊羅平是一位“延安娃”。“我不光生長在延安,我的名字跟延安有很大的淵源,我出生在延安的羅家坪,所以叫楊羅平。”老人自豪的介紹,延安承載了他太多的記憶,他不光出生在那裡,還在那裡成長。
楊羅平的父親叫楊伯華,1933年在南充雙桂鄉參加紅軍。后紅軍長征到延安,楊伯華認識了通江籍女紅軍呂清雲。1938年,楊伯華和呂清雲結婚,1940年,楊羅平呱呱墜地。
“父母無暇照顧我,我3歲被送進了保育院,5歲時上保育小學。我的童年就是在這裡度過的。”楊羅平說,雖然那個時候物資匱乏,但中央領導很關心,毛主席說我們是革命的后代,是曙光。
楊羅平回憶,每年兒童節,毛主席都會來看望孩子們。孩子們就圍著他,毛主席會慈愛地摸摸孩子們的頭,鼓勵孩子們。
楊羅平說,他母親曾經告訴他,他小時候很頑皮,他看到邊區政府花園裡花兒開的正好,就伸手去摘花,正巧毛主席和林伯渠路過看見了,問清楚是呂清雲的小孩。毛主席就對母親說,對孩子嚴格要求,要愛護公物,尊重他人勞動成果。
撤退:
白天躲敵人晚上“行軍”
楊羅平對1947年的延安記憶尤為深刻。“在那段接近半年的逃亡時間裡我成長了許多,經歷了太多的生離死別。”談起那段時光楊羅平眼泛淚光。
1946年,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胡宗南率部進犯延安。1947年,延安保育院和保小的孩子們由保育員們帶領撤退。
孩子們的生活從窯洞轉移到馬背上。小孩子就坐在馬背上的籃筐裡,稍大點的孩子就跟著隊伍走。“我當時是大孩子,每天走20-30公裡,腿都腫了,睡覺的時候生生地疼哭。”
為了躲避追殺幾乎每天都是白天休息晚上“行軍”。因為這支隊伍以孩子為主,沒有戰斗力,隻能馬不停蹄地往安全區趕。“晚上看不見,帶隊的幾組人點了幾個火把,其他人不能點火把,是擔心目標太大把敵人引來,所以大家隻能踩著前面的腳印走,經常摔跤。為了躲避敵人追擊,我們不走大路,涉山溝攀懸崖,就是下雨天衣服濕透了,也不敢放慢腳步。”
驚險:
幾百人40分鐘東渡黃河
“‘不要吵鬧,不要講話,會把敵人引來的。’每次通過敵人封鎖線,負責保護保育院撤退的部隊同志就會壓低聲音這樣再三囑咐小朋友們。”楊羅平告訴記者,那時候他已經7歲了,但常常會因為敵人逼近而被嚇出一身冷汗甚至尿褲子。那時候,楊羅平說他隻記得大人嘴裡常常都在念叨:“到了黃河就好了,過了黃河就安全了。”
然而,撤退隊伍行至黃河邊才發現登船渡河是整個轉移過程中最驚險的時刻。凌晨時分,楊羅平被老師搖醒。后面胡宗南的軍隊就要追上來了,大家飛快的起身,但是渡黃河的船僅有20條,幾百人必須在40分鐘內全部過河。
“我當時還能自己爬上船,許多小一點的孩子就像扔包袱一樣,一人扔一人接,時間緊迫,根本顧不上會不會傷著孩子、嚇著孩子。由於天太黑,有些孩子被扔進水裡又被撈起來。”
快入秋的河水有些冰涼,孩子們身上都被弄濕了。當敵軍到達時還有很多人來不及撤離。楊羅平告訴記者,他后來聽大人們講,沒來得及撤離的人,幾乎都犧牲了,連孩子也不能幸免,因為胡宗南的部隊揚言絕不留下紅軍的根。
尋根:
找尋“延安娃”寫歌誦延安
經歷過那些烽火歲月,楊羅平更是對延安充滿了特殊的情愫。隨著父母工作的調動,楊羅平一家輾轉西安、重慶等地,最終因為父親身體原因回到了南充。父親於1986年在南充去世,母親也在2008年去世。“父母在世的時候多次提出要去延安看看,但是因為身體的原因都沒能達成心願,我在想我一定要在我有生之年回到延安,回到母校。”
2010年,在楊羅平70歲的時候終於圓夢回到了延安,同是“延安娃”的妹妹和弟弟一起回到了母校。楊羅平拿出在延安拍攝的照片告訴記者,當他見到延安育才學校現任校長白百琴時,白校長和他們這群“延安娃”一樣激動,她緊緊握住楊羅平的手說,他第一個回來尋根的“南充延安娃”。
此后楊羅平再也停不住“尋根”步伐。2011年6月,楊羅平輾轉成都、重慶、西安等地,找到20多位以前的老校友、老紅軍以及由四川的“延安娃”一同回到延安。
這一群在烽火中出生的四川籍紅軍后代,在歷經幾十年多年風雨后重返延安,再訪延安保育院,他們無不激動萬分,熱淚盈眶。20多位四川“延安娃”在母校藝術節上演唱了一首他們集體創作的《我們是四川延安娃》。“生在延河邊,長在巴山下,寶塔山下育新苗……”楊羅平說,這首歌表達了他們對延安的思念,也表達了他們對延安精神的敬仰。
2013年楊羅平他們一群“紅二代”再次回到母校,他們在延安參觀了洛川會議舊址、延安大禮堂、棗園,走訪了自己的出生地和曾經居住的地方。跟母校的孩子們舉行聯誼活動。“我們把延安看成我們的又一個家,我們今后還要帶著孩子、孫子們回延安,讓他們記住這一段歷史,知道自己是紅軍的后代,珍惜今天的幸福,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華西城市讀本實習記者 任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