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考古人員稱未見過尸蹩"粽子" 發掘古墓最害怕垮塌

肖文娟

2015年06月26日10:25    來源:長沙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考古人員未見過尸蹩"粽子" 發掘古墓最害怕垮塌

  寧鄉羅家沖遺址考古發掘工作現場,既不神秘,也不驚險刺激。長沙晚報記者 王志偉 攝

  網絡觀察員 長沙晚報記者 肖文娟

  號稱單集投資超千萬的網播劇《盜墓筆記》開播兩周,那真是“點擊量與吐槽齊飛”,微博話題的討論數量已經達到500多萬,相關微博閱讀總數突破20億。根據預告片,今晚劇中人物將開始真正進入古墓,又將掀起一波網友熱議。這些深埋地下、隔絕千年的古代墓葬裡,到底藏著什麼秘密?真正的考古工作與影視文學作品的描述之間,差別到底有多大?一向八卦、好奇、愛較真的@新聞,特意請來了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科科長何佳,為大家揭開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紗。

  網劇:粽子、尸蹩好可怕

  真相:考古人員最怕垮塌

  《盜墓筆記》中出現了各種危險生物,如被稱為“粽子”的僵尸、以尸體為食的尸蹩、護衛古墓的血尸等。可是,在真實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員還從未見過這些東西。

  何佳介紹,到目前為止,全國的考古工作發掘過的墓葬裡面,還沒有發現有不明生物的,也沒有發現過影視劇裡經常出現的墓室機關。但有一種流沙墓是存在的,其目的是用來防盜。不過考古和盜墓不同,不是挖洞下去,而是從頂部把墓室全部揭開,以便看清墓葬的全貌,所以即使是某些墓葬內部有一些防盜的設計,也不會對考古人員造成傷害。

  其實,在遺址或墓葬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遇到的最危險的事情是垮塌。通常,比較深的遺址距離地表大概有七八米,墓葬還要更深一些,能達到十幾二十米,所以當遇到長期干旱或者下雨的天氣,坑洞兩邊的土就會發生鬆動,造成垮塌。其次就是有害氣體對考古人員身體的侵害,尤其是在發掘古代墓葬的時候,因為墓葬是長期密閉的空間,會形成沼氣、甲烷之類的有害氣體,造成呼吸困難,嚴重一點的還會發生中毒現象。不過,何佳介紹說,由於現代考古發掘工作主要採取的是把墓葬從頂部完全揭開的方式,有害氣體很容易散開,所以這種危險發生的幾率很小。

  網劇:洛陽鏟堪稱盜墓神器

  真相:考古人員也經常使用

  在《盜墓筆記》原著小說當中,洛陽鏟出現的幾率非常高,被網友稱為“盜墓神器”。其實,洛陽鏟又名探鏟,是考古工作當中最常用也是最實用的勘探工具。

  小編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組織的寧鄉羅家沖遺址公眾考古活動現場,看到了傳說中的洛陽鏟,它是一把半圓柱形的鐵鏟,使用時垂直向下戳擊地面,可打入地下十幾米,提起時可將地下的泥土帶出,考古人員通過對鏟頭帶出的土壤結構、顏色和包含物的辨別,就可以判斷出土質以及地下有無古墓等情況。

  在考古調查過程中,洛陽鏟不僅能探測出墓葬的所在,還能確定其他類型遺址,如建筑遺址、聚落遺址等,並通過密集打探,大致確定遺跡的分布范圍和深度。眾所周知的秦始皇陵園范圍就是利用洛陽鏟探測出來的。

  不過,洛陽鏟的發明者還真是盜墓賊。相傳,民國時期,洛陽邙山馬坡村有個盜墓賊叫李鴨子。一次,李鴨子去臨近的孟津縣趕集時看到路邊的人用一種頭部為筒狀的短柄鐵鏟挖洞。鐵鏟插入土中,一下便可深入其中,拔出來時,鏟頭中帶上不少泥土。這個場景給李鴨子以極大觸動。作為一個盜墓者,如何尋找墓葬地的難題一直困擾著他,而這把簡單的鐵鏟卻將這個難題迎刃而解:通過觀察鏟頭帶出的土質土色,就能判斷該處是否有墓葬。於是,李鴨子便打造了一把筒狀鐵鏟,運用在盜墓過程中,從此盜墓成功率大增,洛陽地區的盜墓活動自此便更加猖獗,這種新興的盜墓利器也被稱作“洛陽鏟”。

  網劇:主人公上天入地找古墓

  真相:考古界主張“遺址不挖”

  《盜墓筆記》中,主人公遁地潛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尋找無價珍寶,但真實的考古工作卻與此截然不同。

  何佳介紹,考古工作一般分為三個階段:調查、勘探和發掘。調查主要是確認古代遺址的存在﹔勘探主要是為了掌握遺址的基本情況,包括遺址范圍、具體分布、埋藏深度、功能分區(哪裡是房子,哪裡是墓葬,哪裡是作坊)等﹔但並不是所有經過調查勘探之后確認了的遺址都會進行發掘。

  每年全國近千項考古發掘,大約隻有不到十分之一為學術性的主動發掘,其他均為被動的搶救性發掘。搶救性發掘一般是由於城市建設的原因,不得不對遺址進行清理,目前長沙的考古發掘工作,絕大部分都是屬於此類,前期工程建設發現冰山一角,考古部門再及時介入全面發掘。

  “考古界一般是主張‘遺址不挖’。”何佳說,“古代的東西埋在地下,是最好的保護方法。任何一次考古發掘都是對文物的一次破壞,哪怕你做得再好。”

  網劇:鬼怪文化很神秘

  真相:考古工作很普通

  何佳和同事們也都看過《盜墓筆記》一類的以盜墓為題材的文學影視作品,他們覺得這類作品的確讓公眾對考古工作產生了興趣,隻不過這種興趣更多的是基於不了解真實情況而產生的“好奇感”:“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著鬼怪文化,人們對鬼怪既有好奇心又害怕,因而產生了一種神秘感﹔而考古工作多數時候是與墓葬、遺跡打交道,所以大家就認為考古工作很神秘。另一方面,當下大家對古董都比較感興趣,一些稀有的古董甚至拍賣出天價,而相當一部分的古董是在考古工作中發掘出來的。所以,在大家的眼中,考古工作既神秘又有錢,再加上影視作品的渲染,自然感興趣的人就多了。”

  在他們看來,考古其實也是很普通的工作,之所以讓大家產生“神秘感”,除了影視文學作品的渲染之外,考古界專注於“埋頭做事”的風格在某種意義上是“自己做自己的”,與公眾之間缺乏交流。因此,近年來考古界提出“公眾考古”,在不影響正常考古發掘的前提下,邀請公眾走進考古工地,親身體驗一把發掘工作。對公眾考古活動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關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微信公眾號“長沙考古”(微信號:CSWWKG)。

(責編:易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