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侯孝賢的最新導演作品《刺客聶隱娘》(以下簡稱《聶隱娘》)在京舉行了媒體點映,這部為他在戛納斬獲“最佳導演獎”的影片終於揭開了神秘面紗。這樣一部良心作品,口碑自然不差,美術、服裝、布景、攝影等皆為人稱道,只是免不了略顯晦澀。對於自己首部在中國大陸地區公映的影片,侯孝賢關愛有加,趕場多個沙龍講座,並在採訪中解讀片中的一些細節。影片將於本周四上映,在觀看《聶隱娘》前,我們先跟著侯導一起做功課。
情
讓“聶隱娘”落地,講情感
《聶隱娘》是侯孝賢籌備8年的作品。8年間他對這一題材始終“一往情深”,沒有更改。在8月21日舉行的騰訊電影沙龍上,侯孝賢再次提到為何要拍《聶隱娘》時,朴實地回答:“大學的時候開始看唐傳奇,特別喜歡《聶隱娘》,一直想拍。”
侯孝賢認為聶隱娘這個人物很特別,特別像舒淇。不過對於聶隱娘的故事他並沒
有照搬:在有些版本中,聶隱娘武功高強,甚至可以騰空躍起刺殺飛鳥,但侯孝賢感覺那個已經脫離了現實,“所以我就讓聶隱娘回到寫實。聶隱娘講起來蠻簡單的,她就是一個人,很小離開家,回來以后重新面對自己。這其實是一個講情感的片子。她最后面對自己的記憶,面對自己的問題終於全部都解決了,她就走了。”
真
每一幅屏風都用手畫出來
電影《聶隱娘》取材自唐代裴?短篇小說集《傳奇》裡的《聶隱娘》一篇,這個故事背后的中唐藩鎮之亂、道教與朝廷的關系以及節度使、遣唐使等歷史背景非常符合侯孝賢的趣味。為了弄懂這些關系,侯孝賢研讀《資治通鑒》《新唐書》等典籍,甚至把從南北朝到隋唐的社會風俗史、節度使官階形成、胡化漢人與漢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遣唐使和唐朝之間的關系都梳理了一遍。
片中的美術和取景值得稱道。制片人、美術設計黃文英是侯孝賢團隊的老將,她表示這一次侯導與以往相比更加注重細節,“他可以一天隻拍一個場景,一周之內同樣的場景拍個五六遍,過幾個月他又回去重拍同樣的場景,可是布景我早就拆了。”該片的美術細致程
度,很容易讓人想起他的《海上花》,所以你能看到在《聶隱娘》裡,花了大量時間鋪陳的那些生活細節:聶隱娘回歸之后,長鏡頭記錄了仆人布置浴室的每一道工序﹔還有送別使節時候,長鏡頭交待了敬酒的步驟和禮儀﹔甚至在聶隱娘受傷后,磨鏡少年為她上藥的長鏡頭裡,你幾乎看不到上藥的工序,但通過木質盒子開關的聲音、紗布被撕扯的聲音,以及聶隱娘的面部表情裡讀到大概的步驟。
為了展現唐朝的絲制品,除了在蘇州杭州購買,還讓美術部門去印度、韓國買手工的絲制品回來。影片的置景精美,每一幅屏風都是手工畫出來的,包括牆上的畫都是美術學院的學生畫出來的,甚至到最后一天最后一刻,他們還一直在畫。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