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東二環外,有一條淨居寺路,這條路因淨居寺得名。元末明初大文豪、《元史》的作者宋濂的墳墓就在這裡。
因為宋濂,淨居寺在明代十分聞名,是與武侯祠、青羊宮等齊名的大寺廟。遺憾的是,寺廟已不復存在,寺廟的名字是“淨”,還是“靜”,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曾為與武侯祠齊名的寺院
如同在牛王廟找不到廟,在錦官驛找不到驛站一樣,如今,當你走到淨居寺路,也不可能找到一座叫做“淨居寺”的寺廟。然而,這條路又確實是因為淨居寺而得名的。
在《成都府志》、《華陽縣志》、《成都縣志》等清代及民國年間修訂的史料中,都提到過“淨居寺”。這是一座建於明代的佛寺,在“城東城外五裡”。明人何宇度《益部談資》中寫道,當時的淨居寺,是與昭覺寺、青羊宮、武侯祠並列的大寺廟,“殿宇廊廡,華麗高敞。”
五六百年前的這座寺廟長什麼樣?現在隻能從史料中找尋答案了。王士楨的《秦蜀驛程記》中這樣記載:“過橋至淨居寺,氣象疏豁。入山門為明王殿,次彌勒佛、次大雄殿,皆有畫壁。最后藏經閣。西出為文殊殿,即宋(濂)、方(孝孺)二公祠,有宋文憲公(濂)像。殿后文憲墓,高如連阜,其上修竹萬竿,扶疏櫛比,無一枝橫斜附麗。”
明朝開國功臣宋濂葬於此
淨居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為這裡葬著宋濂。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也是明朝的開國功臣,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不過,他在退休后,卻因為孫子牽涉到胡惟庸謀逆案中,要不是馬皇后和太子朱標力保,他差點被朱元璋砍了腦袋。
后來,宋濂被罰流放到四川茂州(今阿壩州茂縣),可還未到茂州,72歲的他就病死於奉節,葬於蓮花山。宋濂平反后,他的墓被遷到淨居寺側,並在這裡建了祠堂,並為他立了塑像,每年春秋予以祭祀。
明末清初,淨居寺未能逃過戰火的摧毀。為了紀念宋濂,清乾隆十二年,華陽縣令安洪德在淨居寺舊址上,建了一個書院,並以宋濂的號命名為潛溪書院。該書院與當時的錦江書院、墨池書院和芙蓉書院並稱為成都的四大書院。
楊升庵在此28天編成《全蜀藝文志》。
除了宋濂,淨居寺還與明代的其他文豪有頗深的淵源。
宋濂的學生方孝孺的祠堂,也在淨居寺。和師父一樣,方孝孺也是死后才被平反,不過,他的遭遇更慘。因拒絕為發動“靖難之役”的朱棣擬即位詔書,他被誅十族,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誅十族的人。
方孝孺與成都結緣也是因為蜀王朱椿。此前,朱椿將他聘到成都的蜀王府中,請他擔任自己兒子的教師。“后來在淨居寺為他設立祠堂,也說明當局對他的肯定。”成都文史專家王大煒說。
四川歷史上共有17名狀元,楊升庵便是其中一位。這位狀元也與淨居寺有關系。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楊升庵因“議大禮”被謫戍雲南。接任后他特地回川編書,工作地點就在淨居寺。
“淨”“靜”傻傻分不清楚
同一條街上,一邊的門牌上寫“淨居寺”,另一邊寫“靜居寺”﹔因為身份証上寫“淨居寺”,戶口本上卻是“靜居寺”,辦不了護照,出不了國……近年來,關於到底是“淨居寺”還是“靜居寺”,當地居民也被搞暈了。
為什麼會如此“糾結”?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說,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有人將“淨居寺”誤寫為“靜居寺”。上世紀50年代,這裡有一所小學叫靜居寺小學。“淨”變為“靜”自此而始,附近的街道被叫作靜居寺街。
1958年,新建成都無縫鋼管廠,成渝公路改道,這條街道改變了走向,並擴大延長。在1962年命名時,它被命名為靜居寺路。1990年,又更正為淨居寺路。然而,一些門牌、路牌以及公交站牌、地圖卻未改過來,以至於多數市民都不知道哪個是對的,哪個是錯的。
華西都市報記者 吳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