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畫像
趙國滅亡后,發源於山西的趙姓人開始向西北、南方等地分遷繁衍。其中一支在甘肅天水得到良好發展,天水趙氏成為秦漢到唐末五代時期最大的一個支派。僅僅在漢朝,天水趙氏中被封為侯爵的,就有10多人。唐朝時,趙姓人出了5個宰相,其中3個都是天水趙氏的人。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是涿郡趙氏人,以宋朝皇室為代表的涿郡趙氏,其影響力開始超過天水趙氏。
最早進入四川的趙姓人,有名可查的是三國時期的蜀漢政權將領趙雲。趙雲為蜀漢政權打拼幾十年,把家安在了四川,死后葬在大邑縣,他的后裔也在四川生根繁衍。此后,不斷有趙姓人入川,包括宋朝宗室的不少后裔。宋朝時,四川是趙姓人口第三大省份。湖廣填四川時期,大量趙姓人入川,經過幾百年繁衍,趙姓成為四川的大姓之一。
先秦時期 趙姓家族,瓜分晉國建立趙國
周幽王時期,造父的第7世孫叔帶因不受周幽王待見,逃到晉國,受到晉國的重用,家族迅速昌盛壯大起來,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
晉獻公16年(公元前661年),叔帶后裔、晉國趙姓家族首領、晉國將軍趙夙奉命討伐霍國后,晉獻公把耿地(今山西河津南)封賜給了趙夙。
趙夙死后,兒子趙共孟承襲家族首領之位。趙共孟死得早,兒子趙衰接過興旺家族的重任。
在趙夙和趙衰的關系上,還存在爭論。《左傳》裡說,趙夙是趙衰的哥哥,不是趙衰的爺爺﹔《史記索隱》認為,趙夙是趙衰的父親,沒有趙共孟這一代。
趙衰,也就是趙成子,輔佐晉文公重耳稱霸的五賢士之一,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到了趙衰,趙姓家族才算是真正地進入了晉國的核心高層,成為貴族。
趙衰跟著公子重耳一起在外流浪多年,重耳回國即位為晉文公后,把原地(今河南濟源西北)賞賜給趙衰作為封地,並任命他為原大夫,后來成為執政。原地趙姓很快成為一大望族。
趙衰有4個兒子:趙盾、趙同、趙括、趙嬰。趙衰去世后,趙盾接替執政,趙同承襲原大夫職位。趙盾,即趙宣子,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位居正卿,趙姓家族的地位和勢力急劇提升和擴大起來。
趙盾提出了設立公族大夫的人事改革制度。他把趙括立為首席公族大夫,趙同、趙嬰也位列大夫,趙家的權勢在晉國得到迅速壯大。后世評價說,這是對晉國君權的一次致命攻擊,為后來三家分晉埋下了伏筆。
趙盾死后,他唯一的兒子趙朔成為六卿之一。趙盾死后不久,趙姓家族發生了著名的“下宮之難”,導致趙姓家族橫遭巨變,差點崩塌。趙同、趙括被殺,趙姓大宗被滅,由此衍伸出了著名的《趙氏孤兒》故事。
經趙鞅改革后,趙家經濟實力得到極大增強。趙鞅兒子趙無恤又經過一番努力,形成了趙、韓、魏三大家族把持晉國的局面。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認魏、韓、趙的諸侯地位,魏、韓、趙三家分晉,正式成為諸侯國,趙籍成為趙國開國國君。到趙遷(趙幽繆王)當政時,趙國國力已經衰敗。
公元前228年,秦軍攻破邯鄲,抓住趙遷。趙遷和妃嬪、侍從、大臣及部分宗室成員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深山裡。趙遷終日郁郁寡歡,數年后病逝。西漢時,趙遷后裔從房陵遷到涿郡蠡吾(今河北博野縣西南)。后來,涿郡分出河間郡,蠡吾劃歸給河間郡,所以涿郡趙氏又稱河間趙氏。
趙遷被秦軍抓住后,叔叔趙嘉帶著幾百宗族成員和大臣,逃到趙國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被擁立為代王(另有一種說法是秦王嬴政任命的,因為嬴政暫時還不想滅趙國)。
公元前223年,秦軍攻打代郡,抓住趙嘉,趙國徹底滅亡。部分貴族和平民不忘亡國之恨,以故國為姓,極大地增加了趙姓的人口。
趙嘉的兒子趙公輔被流放到天水(今甘肅通渭西北,漢朝稱為隴西),趙公輔“振衰救亡者首在昌族”,趙姓家族得到長足發展,形成名門望族,是為天水趙氏。后來,嬴政把趙國在內的貴族遷移到關中,使趙姓人又在陝西得到繁衍。
秦漢時期 兩廣東北,相繼出現趙姓身影
秦漢時期是趙姓人遷徙到各地的重要階段。秦末,趙佗割據兩廣和越南北部,后代分布在兩廣和西南地區,趙佗成為嶺南趙姓的始祖。
西漢時,趙姓進入遼寧西部,經河南進入安徽。東漢時,四川、江浙等地也出現了趙姓人。
漢武帝時期,有個名將叫趙充國。趙充國死后,與其他10個名臣的畫像挂在未央宮麒麟閣中,位列“麒麟閣十一功臣”。趙充國是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趙氏的開基始祖。
漢武帝時期有十大酷吏,其中有趙姓人趙禹。漢昭帝和漢宣帝時期,趙姓人中又出了一個與趙禹類似的趙廣漢。不過趙廣漢的名聲比趙禹好多了,是古代十大清官之一。如今的舉報箱,就是趙廣漢發明的。
西漢末年,有一支趙姓人遷徙到遼西郡,東北開始有了趙姓人的足跡。這支趙姓人,是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的族人。
中國的財神叫趙公明,但趙公明是什麼年代的人、是哪裡人,有著不同的說法:堯當政時期的琅琊人,商朝末期的武官,秦朝陝西終南山人等。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趙公明是東漢末期的四川人。趙公明原本是西蜀六大鬼國之一、位於青城山大面山爍羅鬼國的大巫師。張道陵入川,趙公明跟隨他創立道教,主管庫廩錢糧,負責巡山、守護丹壇。
趙公明羽化后,大面山改稱為趙公山。現在,趙公山上還有趙公明得道的“一捆柴”,趙公明修真悟道的瓊樓仙室洞,趙公明設壇驅邪、除瘴的古銀杏,古祭台遺址等。
東漢末年,天水趙氏分出南陽趙氏,其開基始祖是趙岐。漢獻帝東遷洛陽時,趙岐到荊州說服劉表,請劉表出錢出力修理宮殿。因年邁體衰,趙岐最后留在了荊州,直到去世。
魏晉南北朝時期 趙雲后裔,落籍四川繁衍昌盛
東漢末期,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有個小伙子叫趙雲。趙雲身經百戰,成為蜀漢政權五虎上將之一。建興7年(229年),趙雲去世,被追謚為順平侯。趙雲因為曾在大邑駐防,死后葬在大邑銀屏山,如今趙雲墓仍在。
趙雲有兩個兒子:趙統、趙廣。趙統繼承趙雲的爵位,劉禪封他為虎賁中郎,督行領軍。趙廣被封為牙門將。姜維到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駐守時,趙廣跟著去了沓中。263年,曹魏大軍伐蜀,姜維撤兵,在疆川口與魏軍大戰失敗,退守劍閣。在這個過程中,趙廣為掩護大軍撤退,力戰而死。
蜀漢滅亡后,趙統、趙廣的后裔都留在了四川。趙廣的兒子趙咨,落籍在射洪。趙統的兒子趙篡,落籍在凡溪(今西充縣一碗水太平)趙村,宗支繁衍昌盛,直到元末,族人因戰亂離散,到明朝時,這支趙姓人隻剩下8個人。
后來,其中一支的趙權從西充遷到南部縣神壩鎮橋樓村九龍山下的大木樹岩定居,子孫分布在橋樓村,分成3個支派。如今,神壩鎮的趙姓人有3000多人。西充的這支趙姓,人口有兩萬多。
南北朝時期,天水趙氏不少分支遷入中原。北魏時,天水趙氏中的趙達遷到南鄭(今陝西漢中),后來又遷到洛陽。西魏時期,趙達的曾孫趙貴脫穎而出,成為西魏八大柱國大將軍之一。北周建立后,趙貴被封為楚國公,家族跟著遷到了洛陽。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涿郡趙氏,出了個人物趙匡胤
隋唐時期的趙姓人,其發展勢頭有所停緩。隋朝末年,洛陽趙氏的一支北渡黃河,遷往今河南濟源市下冶鎮王樹溝村,回到趙衰當年苦心經營的地方。
唐高宗時期,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定“蠻獠嘯亂”后,隨軍有趙姓將士,在福建定居下來,由此趙姓人進入福建。
唐朝末期,涿郡趙氏中的趙朓,先后出任永清、文安、幽都縣令。趙朓的孫子趙敬,在后梁被后唐滅掉時殉難。趙敬的兒子趙弘殷,為躲避父親殉難引發的災禍,逃難到今洛陽郊外的夾馬營,被鄉紳杜爽看中,招為倒插門女婿。
進入后周政權后,趙弘殷官至檢校司徒,被封為天水縣男(爵),與兒子趙匡胤分別執掌禁軍。趙弘殷有5個兒子:趙匡濟、趙匡胤、趙匡義(趙光義、趙炅)、趙匡美(趙光美、趙廷美)、趙光贊,其中趙匡濟和趙光贊死得早,來不及看到趙匡胤建立宋朝當上皇帝的那一刻。
趙匡胤是如何建立宋朝當上皇帝的,大家已經很熟悉了,這裡不用過多介紹。值得一提的是,宋朝皇室自稱是涿郡趙氏趙廣漢的后裔,有宋一代,涿郡趙氏的影響力超過了天水趙氏。
2010年11月底,成都龍泉驛區十陵鎮青龍村一組,一座后蜀時期的古墓被發現,墓主人是后蜀開國功臣、宋王趙廷隱。
趙廷隱是甘肅天水人,最初是后梁的一員裨將。后唐時期,他隨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入西川,被孟昶的后蜀政權封為宋王。趙廷隱的大兒子趙崇祚,是我國第一部詞選集《花間集》的編著者。
宋元時期 貴為國姓,趙姓得到長足發展
趙姓在宋朝因為是國姓,所以得到長足發展。成書於北宋初的中國傳統蒙學教材《百家姓》,開篇第一句就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把趙姓列在首位,就是因為它是國姓。
其實,宋朝時的趙姓是第四大姓,人口大約有440萬,第一大省是河北,大約有62萬人,四川是趙姓第三大省。北宋時的皇室貴族,大都住在京城汴京(今河南開封)。靖康之變后,沒被金兵俘虜的從汴京逃往全國各地,進一步促進了趙姓人的繁衍發展。
宋朝的宗室分為3個支派:宋太祖趙匡胤支派、宋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
趙匡胤有4個兒子:趙德秀、趙德林、趙德昭、趙德芳,其中趙德秀、趙德林沒有后代。
燕王趙德昭有5個兒子,“令”字派主要分布在安徽?州、四川崇州、江蘇泰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西信州、浙江台州、浙江紹興、河南洛陽、湖北荊南﹔“子”字派主要分布在江蘇鎮江、浙江衢縣、廣東南雄、河南汝州、河北燕山﹔“師”字派以后遷居地主要有江西吉州、浙江臨安、浙江雲和、江蘇太平等。
秦王趙德芳有3個兒子,“子”字派主要分布在浙江嘉興、江蘇真州、福建福州和泉州﹔“伯”字派遷居地主要有浙江台州和明州﹔“師”字派遷居到江蘇太平州、浙江婺州等。
靖康之變中,宋徽宗、宋欽宗及后妃、宗室等數千人被金軍擄到北方,在東北地區扎根繁衍,成為當時東北趙姓的主要構成部分。后來,有的趙姓人從東北逃脫,跑到今成都、重慶開縣定居。
趙構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跟隨南遷的趙姓宗室及臣民中,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到了江西上饒。
趙光義繼位后,一直到南宋宋高宗趙構,皇室嫡宗都是他的后裔。趙構把帝位傳給趙匡胤支派中趙德芳的第六世孫趙?(宋孝宗)。此后,直到滅亡,南宋的皇帝都是趙匡胤的后裔。
趙匡義支派宗室南遷后裔,在趙構讓位給趙匡胤支派后裔后,大多從臨安遷出,散居在南方各地。“士”字派遷居地主要有河北大名、江西贛州、福建建甌、浙江紹興。“不”字派主要遷往浙江臨安、金華、浦江、秀水,安徽宣城、湖北荊南、湖南郴州和零陵、廣西橫縣、四川成都和開縣。“善”字派遷往地主要有浙江寧波和常熟、湖北鄂州、湖南潭州、江西南昌和臨川。“汝”字派主要分布在安徽阜陽、湖南平江、江西余干和袁州、福建福州等。
趙廷美為人專橫驕恣,趙光義繼承皇位后,他對趙光義不滿,暗中策劃,准備篡奪皇位。趙光義把趙廷美降為涪陵縣公,遷到房州(今湖北房縣)。趙廷美的后裔在房州繁衍發展,后世子孫外出為官,主要散居在河南開封和洛陽、福建汀州、山東沂州和濟州、江蘇昆山和溧城、浙江秀水、江西波陽、湖南衡州、四川成都和都江堰等地。
在宋朝較為出名的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治蜀興川名臣趙抃,四川書畫家趙昌,資中籍狀元、“天子門生”趙逵和右宰相趙雄,金文學家趙秉文,“永嘉四靈”之一的詩人趙師秀,地理學家趙汝適,畫家趙孟堅,理學家趙復等。
元豐元年(1078年),64歲的播州扶歡(今重慶市綦江區扶歡鎮)人趙高峰,考中進士,后出任長沙太守。元祐8年(1093年),趙高峰告老還鄉,住在扶歡山。
元末,趙高峰的后裔趙聚財有3個兒子:趙政和、趙政祖、趙政楚。趙政和與趙政祖因擔任武職,從江右(今江西)茶陵移鎮到湖南祁陽,趙聚財也跟著從江西吉安府太和縣移居到湖南。趙政和、趙政祖落業在湖南永州府祁陽縣,趙政楚落業在寶慶府。
趙政和的兒子趙誠有4個兒子:趙思和、趙思華、趙思正、趙思禮。明清兩朝,他們的后裔有很多遷居到了四川。趙思和支系先是遷到衡陽,后來有的遷到四川﹔趙思華支系有的遷到遂寧新場趙家溝﹔趙思正支系中的趙一番遷居到遂寧三合場﹔趙思禮支系后裔遷居到中江、三台、綿陽、重慶、安居、銅梁、合州、大足、榮縣、南充等地。
趙政祖有兩個兒子:趙必興、趙必榮。趙必興支系后裔遷居到重慶、安居、銅梁、合川、大足、南充等地。趙必榮的子孫先是遷居到湖南常寧縣,康熙49年(1711年)入川,大多居住在合川龍鳳場。
這些趙姓人后來分衍到貴州遵義、綏陽、桐梓、習水、仁懷,四川古藺、資中、內江、合江、武勝、岳池、廣安,雲南昭通、開花,重慶綦江、南川、永川、合川等地,衍生到近500個支系。
南宋末年,趙普后裔趙鐘從湖北麻城遷徙到四川渠州(今渠縣)。趙鐘先是任利州路轉運判官,因辦事公道,清正廉潔,不貪不佔,被封為清議大夫,坐鎮陝西漢中。
趙鐘長期堅守四川,家人一直住在渠州。南宋滅亡后,趙鐘隱姓埋名安居渠州,他的后裔在渠州繁衍生息。
到了元朝,趙匡胤11世孫、趙德芳嫡派后裔趙孟頫,成為著名的畫家。元朝著名的趙姓人還有科學家趙元欽,他對圓周率有深入研究。
明清時期 移民入川,趙姓人口急劇增加
元朝滅掉宋朝后,趙姓一些宗族為避禍紛紛改為他姓,使得趙姓人口急劇下降。明朝時,趙姓人口大約有160萬,比宋朝時的440萬整整少了280萬,排名也從第4位降到第12位。山東替代河北成為趙姓第一大省,人口有26萬多。
明洪武年間,不少趙姓人遷徙入川,為四川趙姓添加了新的力量,人口急劇增加。宋末因抗擊元兵失敗而自殺的宋太宗后裔趙良淳,子孫住在湖北麻城孝感。
趙良淳孫子趙文成的大兒子趙宣,進士出身,入川到壁州(今通江)任刺史,並終老在通江,他的子孫在通江繁衍生息。趙文成的二兒子趙明,出身舉人,曾在金堂為官,后到廣元高城堡后壩德山定居。趙文成的三兒子趙鏜,落籍在達州東紅岩火峰山。
原籍湖北麻城的趙德天,有3個兒子:趙宣、趙明、趙輝。趙明的后人遷徙到廣元,趙輝的兒子趙興禹遷徙到廣元黃洋堡顧店壩。第5代趙玉甫遷到旺蒼,定居在銀杏、福祿、貫子,其后裔散居在今旺蒼、閬中、南江、通江、南部、劍閣、南充等地。
明朝時的趙姓名人較多,政治、文學、藝術方面,都人才輩出。2008年8月,內江市中區四合鄉三山村12組碑亭灣發現一座明代古墓,主墓室石門框上雕鑿一副楹聯:“三朝元老忠良墓,一代名儒理學塋。”豎行楷體書寫“明敕建少保趙文肅大洲墓”。墓主是明朝嘉靖時期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和兩位夫人。
趙貞吉,號大洲,內江桐梓壩人,南宋宋孝宗時的右宰相、衛國公趙雄的后裔,與楊升庵、任少海、熊南沙並稱為“蜀中四大家”。趙貞吉在京任職時,宅邸俗稱趙家樓,五四運動中發生了火燒趙家樓事件。如今內江城區沱江邊的大洲廣場,以前叫大洲壩,內江六中的前身叫大洲中學,都是出自趙貞吉的號。
明朝末期,住在營山的趙有美,為躲避戰亂,逃到貴州避難。清初,趙有美帶著兒子趙富、趙貴及眷屬返回四川,走到岳池迪山坎(今岳池普安鎮芶迪寺坎下)時,不小心打破了碗。趙有美認為這是老天有意讓他在這裡落地生根,就把家安在了這裡。
過了一段時間后,趙富帶著兒子趙國治、趙國政、趙國安到重慶長壽定居。趙貴則一直跟隨趙有美住在迪山坎,他的4個兒子趙國輔、趙國玉、趙國文、趙國明在這裡繁衍發展。
住在湖北麻城漁草坪的趙興祖、趙榮高在明末戰亂時入川,在洪州(今洪雅)安寧壩趙橋安家落業。康熙中葉,趙興祖、趙榮的后裔趙鄂、趙成秀聽說大邑晉原一帶因長期遭受戰亂而地廣人稀,就組織族人往那一帶遷徙。
族人中,有的遷徙到今溫江、郫縣、成華區,有的到了今崇州、蒲江、新津、彭州,有的去了今名山、雅安等地。趙鄂把家安在邛崍觀音院附近,趙成秀則定居在大邑晉原南鄉鄧土地房附近,其他還有多個族人居住在晉原。趙成秀娶了當地一鄧姓女子,生了個兒子取名趙英。趙英還沒長大成人,趙成秀想念洪雅老家,回到趙橋打理家業,另外成了一個宗支。
住在大邑唐場碑亭至三和場一帶的趙姓,不斷周邊發展,使得大邑蔡場趙埂子成為趙姓人口較多的聚居地,其周圍也有多個帶有“趙”字的地名,如趙林盤、趙河灣、趙燒房等。民國后期,趙埂子周圍的趙姓人,每年都到唐場、三和場附近的趙花龍門子趙姓世居地去吃清明會,酒席要擺100多桌。
明末清初,清廷將領趙良棟在平定三藩之亂中,曾在四川戰斗過。趙良棟的后人身居高位,家族極為顯赫。他的兒子趙弘燦,官至兩廣總督、兵部尚書﹔另一個兒子趙弘燮,官至直隸巡撫,加總督銜,承襲一等精奇尼哈番爵位﹔趙弘燦的兒子趙之垣,曾署理直隸巡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