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致敬戰爭中的女人們

2015年11月10日07:49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致敬戰爭中的女人們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白俄〕S.A.阿列克謝耶維奇著 呂寧思譯 九州出版社

  S.A.阿列克謝耶維奇,白俄羅斯作家,1948年生於烏克蘭,2013年、2014年連續進入諾貝爾文學獎終決選提名,成為諾獎的大熱門,今年一舉奪得諾貝爾文學獎。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此前曾多次獲獎,包括瑞典筆會獎(1996)、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8)、法國“世界見証人”獎(1999)、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05)、德國書業和平獎(2013)等,並被翻譯成35種文字在全世界廣泛閱讀。

  她的代表作之一《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剛剛在國內出版,是一部二戰親歷者的口述回憶錄。超過100萬名15到30歲的蘇聯女兵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她們中有醫生、護士,還有傘兵、坦克兵、重機槍手、狙擊手等。該書真實記錄了她們親歷的那些感人淚下的故事,還有戰火中偉大的愛情……這些回憶,會讓人重新重溫、感受二戰中最直觀的沖擊和從未有過的強烈震撼。

  “這是一本痛苦的書,也是一本真相的書。”作者以見証者身份,傾聽那場衛國戰爭中女兵們那些完全陌生的經歷,站在任性的角度看待戰爭,啟示人們重新認識戰爭裡最弱勢的群體——女人和兒童,以及那些在重大災難事件裡充當“炮灰”的人。讀過這部作品,就會發現這種紀實文學的東西比小說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它絕對不枯燥,娓娓道來,冷靜客觀。作者從偉大的衛國戰爭中讓人體會到蘇聯婦女的整體形象,巧妙地剪輯和匯合了她們的故事,構成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戰爭中婦女群像的長卷巨畫。沒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有的是女性心靈深處對戰爭的感受,從感情上去反映和描繪戰爭,進而深刻地揭示了那場戰爭的本質。這部作品著意於探索戰爭中女性的心理及其種種表現,種種變化,同時也就反映了衛國戰爭中蘇聯婦女的犧牲和貢獻。

  蘇聯元帥朱可夫說,戰爭對於下級軍官和士兵來說是一部巨大的絞肉機。戰爭,對於現在的人們來說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經常在電影、電視中看到,知曉戰爭的殘酷和悲壯﹔說陌生是因為人們早已遠離了戰火和硝煙,從未親臨現場去感受。凡是親身經歷過戰爭或者動亂的人,往往會談虎色變,心有余悸。戰爭的殘酷性,讓人產生的絕望,每天面對生死的壓力隻有參加過戰爭的人感受得到。

  大多的書籍、電影、電視大多記載了男人的戰爭,鮮有提及女人在戰爭中的經歷。戰爭本來似乎是男人的事,女性與軍人難以得兼,但這一常規在蘇聯的衛國戰爭中被打破了,眾多女性從戎參戰。女孩子們身上習見的嬌柔、溫存、端庄、懦弱等等,在戰火中被改變,女性非女性化了。這一事實說明了戰爭的嚴峻和殘酷,也說明了衛國戰爭的全民性。正如阿列克謝耶維奇在文中寫到的,“女人們都沉默著,除我之外,沒有誰去問過我們的外婆、我們的媽媽。連那些上過前線的女人們也都緘默不語,就算偶爾回憶,她們講述的也不是女人的戰爭,而總是男人的戰爭。循規蹈矩,字斟句酌。”

  兵者,國之大事。戰爭永遠是兩敗俱傷的事情,反人類,反人性的。戰爭,本該讓女人走開,但是她們卻在戰爭中承擔了很多的責任……一切美好的事物,隻有當它不可挽回的逝去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它的美好。筆者印象深刻的有三個場景:

  第一,女人到女兵的成長。一個原來隻朝靶子射擊的女人,從當初第一個扣動扳機打死一個素昧平生的德國兵時的“渾身發抖、哆嗦,骨頭咯咯作響”,到后來看到被焚燒像板棚又像房屋建筑裡的燒焦人骨時的驚愕,再到不管殺死殺傷多少敵人之后的“無動於衷”。當女性陷入戰爭烽火后,不但她們的穿著發型、行為舉止,就連性格脾氣乃至於從外表到生理特征都發生了變化,她們不再旁觀,而是戰爭和歷史的見証者,這正是戰爭對於女性最殘酷的影響。

  第二,敵人的敬畏。在回答德國軍官問題“在他的陣地上有好多士兵被打死,而且都是打在腦殼上,還幾乎都是同一個部位。他說,普通射手是不可能專打腦袋的,那麼准確”時,團長對他說:“很遺憾,我不能指給您看了,那是個年輕的女狙擊手,已經犧牲了。”德國人百思不得其解,一個女兵是如何做到的?戰爭改變了女性的命運,一面讓他們冷酷無情,另一面則為了“一面紅領巾”而喪命的淒美,令人蕩氣回腸。戰爭使得女性獲得了更加平等的社會地位,像著名的女權領袖西爾維婭所說的:“男人和女人已經被戰爭的苦難和犧牲拉得更近了。”

  第三,內心的善良。從小喜歡各種小動物,就連家裡宰殺了生病的母牛都要“哭鼻子”的女狙擊手卻硬生生地將一匹漂亮的小馬駒射殺,以求換來“一鍋馬肉湯”﹔戰爭結束后,無數次被爆破聲嚇醒,抓外套朝外跑的女兵,一次次又在母親的輕聲細語中撫慰“睡吧睡吧。戰爭已經結束了。你已經回家了”入眠。如果沒有那場戰爭,她們都只是過著安靜平凡生活的普通人,而經過戰爭的洗禮,她們生命的意義已完全不同。

  人生可如虹,人生可成虹。戰爭並不因為女性的加入而變得詩情畫意。阿列克謝耶維奇筆下的女兵、女人,為了自己的民族與國家,在戰爭中變得偉大,將自己的柔弱錘煉成鋼鐵,成為了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豐碑。不得不說,戰爭是一個大熔爐,在其熊熊的火焰中,女人的品質往往燃燒出美麗燦爛、可歌可泣的火花,讓我們對女性的定義產生了全新的理解。

  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市內的斯維斯洛奇河畔,一座宏偉建筑分外吸引人們的目光。14.3萬件藏品,記錄著70年前那場腥風血雨,訴說著戰爭的殘酷。時間和空間在這裡凝固,警醒著前來參觀的人們:不忘歷史,珍惜和平!歷史像一面鏡子。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面鏡子,也需要經常擦拭,不僅有助於了解什麼是“歷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選擇”,也有助於始終不忘普通人默默無聞地做著犧牲,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以及怎樣讓他們繼續堅持自己的選擇。當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和平是人民的永恆期望。

  時間,無聲無息,無相無形,卻承載著個人和國家的悲歡離合、興衰榮辱。反超或者落伍,往往在倏忽之間。70多年前十月革命紀念日的紅場閱兵,直接奔赴西部前線抗擊法西斯德國的入侵,極大地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這些感情的紐帶依然維系著、激勵著現在的人們。“歌聲輕輕蕩漾在黃昏水面上,暮色中的工廠在遠處閃著光”,不會忘記保爾的名言“人的一生隻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該怎樣度過”﹔不會忘記斯大林格勒沖天的戰火,還有那花樣年華的姑娘們的身影,消失在靜悄悄的黎明中。

  我們致敬那些失去的生命,致敬戰爭中的女兵。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學外語學院講師胡新梅)

(責編:陳苑、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