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評《絕命海拔》:一場並不驚心動魄的登山之旅

2015年11月12日07:48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絕命海拔》:一場並不驚心動魄的登山之旅

提到登山題材的冒險電影,《垂直極限》是一部教科書式的商業類型片,在這部電影中,暴風雪高海拔這樣殘酷的自然環境無疑是檢驗人性最好的試驗場。加上驚險的動作場面,煽動人心的兄妹之情,這部電影似乎把登山電影能講的全都講完了。近日上映的冰島導演巴塔薩·科馬庫執導的《絕命海拔》,從開始就選擇完全不一樣的風格,貼近真實,日常視角,冷峻而專注。

因為電影改編自1996年真實的山難事件,編導選擇最大限度地還原這件真實事件,幾乎去掉了所有戲劇沖突的可能性。對比《垂直極限》可以看出,那是一部非常注重商業敘事技巧的類型電影,比如最后一分鐘營救、先抑后揚、延宕轉折等,通過制造一種出乎意料的節奏來增加電影的緊張感和刺激感,雖然故事背景是艱險無比的雪山,可是內核依然是一部驚險動作片。而《絕命海拔》的原素材本身並不具備那些超乎尋常的故事點,災難發生的原因源自兩個登山隊之間的商業競爭,而隊友之間並沒有那麼親密的情感關系,這就很難有商業電影那種充滿矛盾的關系設定。在登山過程中也並沒有太過驚險的地方,唯一的驚險鏡頭也只是德州人貝克過懸梯的時候。除此之外,電影中對惡劣的山地天氣的描述遠遠多於對危險的渲染。真實的登山,沒有那麼多觀眾臆想中的驚心動魄。

相比於其他同類型的電影,《絕命海拔》更加關注的是登山這件事情的本身,包括探討登山對於普通人的意義是什麼?在電影裡專門有一個場景進行了交代,隊友克拉考爾問大家“你們為什麼來登山”,這場戲雖然簡短,卻是電影的點睛之筆。來自意大利的郵差道格,是家鄉小鎮的孩子為他籌足了費用才來,他說,我想証明,普通人也能登上珠穆朗瑪峰,可以成為孩子們的榜樣。如果沒有這場戲作為精神支撐,整部電影就顯得過於鬆散。而恰恰是這場對答,讓觀眾能夠開始對自身所處的環境進行思考,這也是電影本身、曾經的登山者與觀眾在精神層面進行的一次互動。在我們日日奔波於重復的生活中時,為何還有這麼一群人為了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原因,置生死不顧,一直向上攀登?這可能是這部電影最大的意義。

作為一部登山電影,很大的一個看點在於表現普通人面臨生死抉擇時的態度。《絕命海拔》沒有拔高調,也並不回避人性真實的部分。男主角羅伯在已經登頂后毅然選擇陪道格再次登頂,因此葬身高山﹔克拉考爾為了自保而冷靜地表示拒絕參與救援﹔其他登山隊員主動參與救援等等。人的反應不一,不煽情,不刻薄,省去商業化的夸張與想象,還原的只是一次普通人的登山之旅。它時刻在提醒我們: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的殘酷面前顯得那麼渺小和脆弱。

從這個角度來說,正是因為《絕命海拔》過於追求真實的效果,必然會損失電影本身的可看性,期待在電影裡體驗感官刺激的觀眾必然要失望。你看它,整體節奏異常舒緩,沒有激動人心的成功救援,沒有家人相擁、戀人相吻,始終透露著冷靜客觀的氣質,避免流於商業化的標准敘事。一方面因為改編自真實事件的拘囿有些自縛手腳,更重要的在於導演自身獨特的價值觀。如果沒有大明星陣容,沒有IMAX技術,很難將它歸為一部商業大片。這部電影的存在意義在於它向我們表明,災難冒險片,也可以選擇一種生活化的表現方式,對這些在高山上追求生命意義的挑戰者們的過往進行一次日常回顧,平視的角度,既是還原歷史,也是尊重生命。

(胡祥)

(責編:陳苑、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