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掌上颐和园"解说112处景点 探秘颐和园深处的神奇地【2】

2015年01月15日09:02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万寿山(资料图)

万寿山:乾隆为给母亲祝寿改造荒山而成

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在乾隆十六年也就是1751年的时候,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要过六十岁生日。乾隆为了给母亲庆祝六十大寿,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把原来的瓮山和西湖加以改造。瓮山就是现在的万寿山,而西湖就是现在的昆明湖。

当年的瓮山可不像今天这么漂亮,只是一个什么也不长的,光秃秃的荒山。西湖原来的形状也不是今天的样子,当时看上去像半个月亮,而它的位置是在山的左面,并没有像今天的昆明湖几乎包围了万寿山。所以从园林的角度来讲,这个地方并不是理想的场所。因此在乾隆十四年的时候,就是1749年的冬天,乾隆就动员民工挖湖,把原来西湖的面积扩大。最早的西湖东边还有一道西堤,等到扩建的时候就把西堤中间的一部分,也就是现在南湖岛的那部分留了下来,而其他的部分全部被挖掉了。就这样一直往东开拓,拓到现在的东堤。从此这个湖的形状也变了,由最开始的月牙变成了一个桃形,有点仿照西湖的样子了。这湖里挖出的土就被堆在了万寿山上,山的形状也变了。原本什么都不长的荒山,被加上土以后又进行了绿化,这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万寿山。

颐和园文昌阁(资料图)

文昌阁: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很多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的文昌阁,为一座城关式的建筑。“文昌”就是文昌帝君,是道教众仙人的一员,为道教神明,在道教中文昌帝君掌管文章科举。文昌阁是目前颐和园园内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城基上原为三层楼阁,光绪十七年(1891)改建二层。

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文昌阁是三层建筑,而且旁边小亭子有两层檐。原始的文昌阁比现存的文昌阁高出一大截,而且装饰更为精美,上面还有一座西洋大钟。可以看出在清漪园时代的文昌阁整个建筑都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为当时的财政原因,将三层的文昌阁修成两层,这样整体的形象和感觉就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好多。

其实不只文昌阁,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慈禧重修过的颐和园,许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两层的昙花阁变成单层的景福阁,三层的香岩宗印之阁也变成了单层,还有许多完全消失的高层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楼,湖中心的治镜阁、凤凰墩,后山构虚轩、花承阁等。

文昌阁一方面是颐和园的陆地关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里面讲究对称。当年的文昌阁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管文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西面的宿云檐,那上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陈苑)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