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毛新宇一家回韶山祭祖引关注 盘点各地的祭扫文化[图]【2】

2015年04月07日08:57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上海市民购买青团(图片来源:新华网)

上海:清明祭祖少不了青团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改革开放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食用时保留了寒食的习惯。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福建:先祭拜土地神 然后祭拜祖先

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清明节当天一般是不煮食物,只吃冷的润饼,这是源于寒食节的习俗。

山西:南部地区将冥钱挂坟头 北部则烧尽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多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台湾:家家户户在祖坟“挂纸”“培墓”

台湾的清明节也叫扫墓节,家家户户都要在祖坟上“挂纸”和“培墓”。一般在清明节前,人们由一家的长辈率领,带着锄头、镰刀、酒、祭品等到自家祖先的坟墓上扫墓,一般分成“挂纸”和“培墓”两种扫墓仪式。“挂纸”在台湾的习俗中称为“压纸”、“压墓纸”,一般用石头或砖块将长方形的黄白纸,或红黄蓝白黑五色纸压在坟上,表示子孙已经祭拜过祖坟。挂纸时,用小石头或砖块将墓纸压在坟上,表示这个坟是有后嗣的。扫墓的同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培墓”的时间多在清明节前夕,先要用锄头或镰刀将生长在祖先坟墓上的野草清除,加以培土整修,如果墓碑上的字体模糊不清,则必须重新描写,使其焕然一新。

(本文参考:湖南日报 中国新闻网 中国日报网 新京报)

上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