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四大名捕"历史真相:没固定工资 破不了案被扒裤打板子

2015年06月03日08:11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手机看新闻

《少年四大名捕》海报(资料图)

人民网北京6月3日电 (记者许心怡)电视剧《少年四大名捕》让观众见识了武功过人,足智多谋的名捕。捕快,作为影视剧中常见的一种职业,形象都比较正面,好似现代的刑警。那么在古代,捕快到底什么样?恐怕,真相要让您大跌眼镜了……

贱民身份 家族三代不能参加科举

古代的捕快,属于衙役。地方政府的组成,除了正印官之外,偶尔有杂佐,再就是六房书吏和三班衙役。三班衙役,第一是皂班,给县官老爷站班和做仪仗队的,审案时兼做行刑手帮同吓唬人犯。其次是快班,就是捕快。用于拿贼、破案和催租税的。第三是壮班,属于临时召集的民工,打打杂,危机状况时协助守城。显然,对于一个县的治理而言,捕快的地位很重要。

但是,地位重要的捕快,却是贱民身份。三班衙役,除了壮班之外,都是贱民。一个家族有人干了这个,三代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至少在理论上,比一般农民地位还要低。为什么这么重要的职位,要由贱民来做?因为捕快干的活儿,在古人看来,是一种不良之行,得罪人的活计,一种贱业。总是要抓人拿人,总是跟坏人坏事打交道,正经人注定不屑于此,所以,只能让贱民做。做不良之事者,只能是不良之人,所以,在中国古代,人们也称捕快为“不良人”。

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