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北京時間12月10日,他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接過諾貝爾文學獎獎章 

為什麼是莫言獲諾獎 機會不會青睞無准備的人

本報駐瑞典記者  劉仲華  本報駐美國記者  陳一鳴

2012年12月11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中國文化的版圖上,總有一些坐標振奮人心。它們,或以文學作品驚艷世界,或讓古老劇種煥發新生,或用創新應用震撼網絡,或借國際合作揚帆西渡,或將網游與文化精彩融合。它們的軌跡,折射出文化體制10年改革的累累碩果,也點映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未來走勢。

  正如十八大報告所言,“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時代中國的前行,需要文化引擎的動力﹔文化強國的建設,難離成功個案的突破。本版今起推出“為什麼是·尋找文化強國密碼”系列,通過解碼個案,觀照文化生產力待解的結節,勾勒文化中國發展的圖景。

  ——編  者        

  獨特主因

  中國式幽默獨具魅力

  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消息傳出不到兩個月,他便迅速以傲人的2150萬元版稅佔領了2012年中國作家富豪榜的榜眼位置。不論諾貝爾文學獎的評價標尺如何惹人爭議,但是它的經濟乘數效應卻毋庸置疑,而且不分國界。

  莫言《生死疲勞》等3部作品瑞典版本的擁有者——鶴出版社憑借諾獎東風,徹底擺脫了財政窘境。現任總裁斯圖勒布庸·古斯塔夫鬆高興地說:“我們已經聘用了一家公司負責市場運營和銷售,莫言的3個瑞典版作品重印量都在萬本以上。”對比獲獎之前的千冊印數,隻能慨嘆世界變化太快。無怪乎已經具備國際影響力的莫言,仍被瑞典媒體扣上了“一夕成名”的帽子。

  機會不會青睞無准備的人,“一夕成名”的背后是作品的獨特魅力。中國傳統民間故事、章回體的敘述方式、地方戲曲,“那些神話和現實中的東方元素,恰成了瑞典人最喜歡的地方。”《生死疲勞》瑞典版本的譯者陳安娜說道。

  “莫言就是莫言。”西方文學界一直認為莫言深受馬爾克斯、福克納的影響,瑞典文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馬悅然卻不認同,“莫言作品具有中國式的幽默,他有時不太會解釋自己的美學。公平點說他的聊齋文化背景更強大。”

  馬悅然的觀點來自於切身體會,在他第一次閱讀《30年前的一次長跑大賽》時,大笑不止,“我從來沒讀過那麼有幽默感的作品”。

【獨家專題】莫言赴瑞典受領諾貝爾文學獎

【獨家】中國作家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直擊莫言頒獎現場:

 

 

(責編:溫璐、許心怡)

相關專題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