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發現中國最早原始文字 可連字成句比甲骨文還早--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浙江發現中國最早原始文字 可連字成句比甲骨文還早

昨日,古文字研究專家、浙江大學教授曹錦炎介紹一件發現了原始文字的石鉞。隨著對出土的陶器與石器進行整理,庄橋墳遺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民等人發現了幾個排列成序的符號。
2013年07月10日08:12    來源:新快報    手機看新聞

  ■昨日,古文字研究專家、浙江大學教授曹錦炎介紹一件發現了原始文字的石鉞。新華社發

  ■庄橋墳遺址發現的石鉞上的原始文字(正面)。資料圖片

  ■張忠培正在考証原始文字真實性。

  可以連字成句﹔比甲骨文早千余年﹔與甲骨文可能不是同一系統

  記者從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浙江平湖庄橋墳遺址考古有重大發現,在出土的器物上發現大量刻畫符號和部分原始文字,經有關專家論証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這表明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良渚先民就開始使用文字。

  欣喜地說,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單體刻畫符號那樣孤立地出現,而是可以成組連字成句。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

  它很有可能是東部地區的一種文字起源,即使不與甲骨文是同一系統的,但它依然是中國目前最早的文字之一。

  ——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高蒙河

  專家齊聚平湖考察原始文字

  7月6日,來自全國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齊聚平湖,現場對這些符號進行論証。專家們認為庄橋墳遺址出土的確為良渚原始文字,是迄今為止在我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文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張忠培表示,庄橋墳遺址所有出土文物是真實而有科學依據的。

  庄橋墳遺址位於平湖市林埭鎮群豐村,是一處大型的良渚文化遺址。2003年至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平湖市博物館聯合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期發掘,遺址中共有240余件器物發現了刻畫符號,這些文字曾引起業界強烈關注。

  隨著對出土的陶器與石器進行整理,庄橋墳遺址考古領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徐新民等人發現了幾個排列成序的符號。

  徐新民稱,側轉石鉞,就能看到其表面有極淺的劃痕,這些劃痕比較集中,並非雜亂無章,有些符號單個存在,筆畫較多,顯得較為復雜,還有幾個組成一組,筆畫相對簡單。隨后,考古專家在其他的石鉞上也發現了類似的刻畫符號。

  良渚原始文字可以連字成句

  徐新民根據刻畫的痕跡在紙上描下了這些符號,就看得很清楚,那些單個的符號很像一件件事物,比如旗幟、魚虫等,還有連接在一起的6個符號較簡單,每個符號的筆畫不超過5筆,有兩個像現在的“人”字。

  徐新民表示,如果是普通劃痕的話,一般整個石鉞表面都會出現,而不會就集中在某個區域,另外,普通劃痕不會如此規整。“最主要的是,這連在一起的6個符號,其中有3個是相同的,這明顯是表達某種意思的一句話。”徐新民說,這些古老的文字,正如甲骨文一樣,是象形文字,不是會意文字。

  據介紹,出土的兩件石鉞上的原始文字除正面的6個字筆痕較淺,風格略有不同外,其余字刻的方法基本一致,說明其刻字方式和筆順較為規范。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欣喜地說,這些原始文字不像其他單體刻畫符號那樣孤立地出現,而是可以成組連字成句。

  通過研究,徐新民等認為這是一種原始文字,且是較為成熟且初具系統的文字,該發現對研究良渚文化的文明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在場的古文字研究專家們仔細查看了石鉞上的幾個劃刻符號后也表示,這些劃刻符號絕非一般的劃刻符號,它們已經跳出了劃刻符號的思路,劃刻符號只是代表一種純粹的事物,比如某種動物,但現在出現了排列有序的6個符號,有些字符還重復出現,這說明是在表達某種語意,所以能肯定它們是中國的一種原始文字。

  很可能與甲骨文非同一系統

  李伯謙告訴記者,中國的原始文字共分為初級階段、高級階段和成熟階段,其中甲骨文是原始文字成熟階段的一個代表。而此次在庄橋墳遺址發現的原始文字應該屬於中高級階段,通過這些原始文字可以折射出當時的一些社會風貌,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

  那麼這些原始文字是不是甲骨文的前身呢?專家們表示有待商榷。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曹錦炎認為,這些原始文字雖然有幾個與甲骨文很像,但還是有很大差別的,因此它很有可能是另外一路系統的文字。

  在復旦大學文博學院教授高蒙河看來,它很有可能是東部地區的一種文字起源,即使不與甲骨文是同一系統的,但它依然是中國目前最早的文字之一。“它在中國文字史上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等專家表示,該發現對研究中華文明的進程具有極為重要的學術意義,對研究中華文明進程中的社會結構形態和模式有著相當重要的價值。

  (綜合《中國文物報》《光明日報》《南湖晚報》)

  網友反應

  親,可別在高考前改教科書

  新快報訊 記者華靜言 報道微博上,貼一個甲骨文文字,跟網友玩“猜猜這是什麼”之類游戲的博主日日都有。猜了這麼多年的甲骨文,也許不久后,這個游戲就可能換成猜“良渚文字”了。看著新聞圖片中石鉞上刻著的文字,大多網友的第一反應都這樣:“好像涂鴉啊!”如果這真是更早的文字,不少網友就“擔心”,教科書將要大變革,“可千萬不要在高考前改教材啊!”

  學生:最擔心上邊改教材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考古新發現的原始文字,網友“乍一看還以為是哪個游客涂鴉的痕跡”,“上面那個是簡體的‘鄭’字嗎”,“這些痕跡,確定不是磨刀留下的”……學生網友最關心的則是,如果是真的,會不會改課本啊?這種字以后會不會要學?有相關專業的師兄已經開始“幸災樂禍”表示,“還好它才發現,我學到甲骨文就夠了。學弟學妹們,哈哈哈……”

  網友:腦補常識后很淡定

  評論雖不乏各種惡搞,但更多的還是對中國的文字史前推1000多年感到驚嘆和高興。“良渚文字”的出現,在網友看來“早該如此”了。網友“塞舌爾之夏”認為,在甲骨文字前一定有更早的形態,“大概當時的載體沒辦法撐上幾千年”。網友“海定則波寧833”以生長階段來比喻說,大家熟悉的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了,相當於文字發展的幼兒時期。您見過沒經過嬰兒階段,直接成為幼兒的人嗎?”可見在甲骨文之前,一定還有其他文字階段。

  牛人:對專家持保留態度

  在“專家說”被“濫用”而缺乏“權威”的如今,大家對平湖庄橋墳遺址發現的“良渚文字”,還持有一定的保留態度,認為考古專家們應該公布更多的証據。記者看到,網友主要有兩大疑慮,是否有足夠多的物品上有這樣的文字,是否能解讀這些文字。網友“問野石”就認為,如果這些文字不能被解讀出來,不知道表達什麼意思,就還是“涂鴉”。還有網友提出,“良渚文字”比甲骨文早,但二者可能不是一個體系,不是我們現代漢字的“祖先”,解讀起來或許更困難。

  七嘴八舌

  @穿著大人鞋的小孩:我的漢字知識需要更新啦∼真好奇這文字的解讀呢,會不會體現出對歷史的另一種描述?

  @故事本身不壞:還好考完甲骨文了,更古的留給學弟學妹就好!

  @無蔽詩思:很簡潔啊,到甲骨文這1000多年,古中國人的字是越來越草了呀。

  @小尹大人:從良渚古城稱為“中華第一城”,再到良渚文字被認定為中國最早的文字,感覺都太急躁,明顯還缺乏有足夠說服力的証據。不是說他們的推論錯誤,而是缺乏嚴謹的態度,對良渚文明的考証還任重道遠!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