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演員拍香港電影時總會把觀眾帶到戲外———
“內地演員拍攝香港電影時把觀眾帶出戲的問題常年未得到解決,無論是最開始的《無間道3》,還是正在上映的《盲探》,都有觀眾調侃想把內地演員從銀幕上“揪出去”。鞏俐也說,內地演員去拍港片,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扎不進去。”
人們常詬病中國演員在好萊塢電影中“水土不服”,隻能淪為“打醬油”的角色,而事實上,內地演員拍攝香港電影時把觀眾帶出戲的問題也常年未得到解決,無論是最開始的《無間道3》,還是正在上映的《盲探》,都有觀眾調侃想把內地演員從銀幕上“揪出去”,看來內地演員如何融入港片,的確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
表演方式難融合
香港電影裡的內地演員如同是個突兀的符號,一旦出現,陌生感便扑面而來,這是否是演技的問題?對此,不少導演不同意,他們甚至認為內地演員的演技其實比香港演員更扎實。
香港導演陳木勝認為,內地演員都是學院出身,受到很專業的電影知識教育,但香港的大部分演員都是半路出家,很多是從歌手變過來的,沒有接受過正統學院培訓,水平和專業度都有差距,因此,陳木勝覺得最好的演員是在內地,“香港在造星上很成功,但在造就一位真正的演員方面不如內地。”
業內人士認為,內地演員在港片中的水土不服其實是一種文化氛圍的差異,“香港演員大多沒有受過專業的表演訓練,演起戲來十分放鬆,而且由於是港片背景,他們的融入感是天生的。而內地演員在不同的語境和文化環境中拍戲時,為了彌補這樣的差距,就希望借力於表演,結果反而造成了痕跡明顯,肢體、表情都不放鬆,總有種游離的感覺,仿佛在費力攀援香港演員,讓人感到不和諧。”
聲音、對白不適應
本來表演已經不“和諧”,突然冒出的京腔或者標准的普通話就更讓觀眾出戲,很多電影都是演員自己配音,結果,在一群港腔之中,內地明星的聲音就顯得格外突出,而明星腕越大,大家對他的聲音越熟悉,就越顯得出戲。
不過,這也怪不得內地演員,同樣,在一部內地片中,香港明星的港式普通話也常常讓人覺得突兀。
此外,很多港片的對白,也讓內地演員有些不適應,之前在吳宇森的《赤壁》中,張豐毅扮演曹操,本來很高興的他一拿到劇本就“崩潰”了,張豐毅說有兩句跟他相關的台詞,一是關羽最后跟曹操說:“你過時了”﹔還有一句是曹操跟劉備說:“劉皇叔,你的草鞋崩了。”張豐毅說:“我一看這些台詞,就知道編劇是看動漫長大的。我們年紀太大了,說不來這個,這純粹是香港台詞。”
張豐毅說,他的拍片過程,也是他和導演交涉台詞的過程。“拍時我不斷跟導演說‘這個不行’,導演就問‘你說改成什麼?’”一來二去,劇本中的“開玩笑”,變成了“戲言而已”﹔“鄉下人”則改成了“村夫”。
內地演員難挑大梁
在以香港為背景的港片或者合拍片中,內地演員多是配角,像王學圻那樣在《十月圍城》中能挑大梁的少之又少,也難怪徐靜蕾表示內地女演員在港片中也就是一個花瓶的角色。
其實,內地明星也能感覺出來這種別扭,黃渤就說內地演員拍香港片常常讓人看著就覺得“端著架子”,他拍《精武英雄·陳真》時想得最多的就是盡量放鬆,以自然為第一要義,盡量不要讓大家看到他的時候感覺很突兀。鞏俐也說內地演員去拍港片,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扎不進去,所以要很小心地去接。
與陳果合作《榴蓮飄飄》而一舉成名的秦海璐也表示,如果是香港本土電影,主角是香港人的話,那麼內地演員很難在片中挑大梁,而這也無可厚非,所以內地演員充當配角,要想搶主角的戲,演出彩來,比演主角還要難上加難。
不過,黃渤對於合拍卻十分樂觀,他表示內地演員和香港、台灣班底經過慢慢地磨合可以合作得挺好,內地演員也不僅僅是港片的點綴,關鍵是要以開放的心態去了解和接受彼此的文化,這樣才能在演技上“水乳交融”。導演陳可辛也表示,內地演員在香港的票房號召力越來越高,會在港片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