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明、李自恆兄弟倆在翻閱《尖山李氏宗譜》。董韌 唐群雄 攝影報道
近日,望城居民李克明、李自恆兩兄弟在整理其叔叔李玉興舊櫃時,無意間發現一套刻印於200多年前嘉慶年間的《尖山李氏宗譜》。專家介紹,據可靠資料証實,尖山李氏來自江西湖茫,而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
家住望城區月亮島街道、64歲的退休教師李克明說,“之前對尖山李氏的歷史不太了解,這次發現的宗譜,讓我對家族的歷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這套祖上傳下來的線裝家譜,共23冊,紙張泛黃幾近破爛,但字跡清晰可辨。這套《尖山李氏宗譜》完成於嘉慶八年(1803年)七月,詳細記敘了尖山李氏的發源、遷徙,分布等方面的信息。尖山李氏始祖榮公(李定昌),系“唐高祖皇帝三十二傳苗裔也,原籍隴西”,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於江西樂安縣藥師沖,始遷湖南瀏陽,后遷長沙河西竹子沖(現望城金山橋街道)。竹子沖面臨尖山,故稱尖山李氏。族人中,出類拔萃者不少,近者以被譽為“長沙才子”、1856年的進士李篁仙聞名。李篁仙系譚嗣同岳父,為曾國藩幕僚。
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所長尋霖介紹,據可靠資料証實,尖山李氏出自江西湖茫,湖茫李氏出自李唐皇室。目前,尖山李氏族人分布省內外及全球,后裔近百萬人。湖南的沅江、南縣、湘陰等地,貴州省、江西省等省都有尖山李氏的分布。《尖山李氏宗譜》記載中的地址杉木橋,即現今望城區金山橋街道,仍有 “李家祠堂”這一地名。為了方便當地的人車轎馬通行,1887年,尖山李氏全族人捐資出力、各盡所能用花崗岩修建了橫跨馬家河的石橋,即杉木橋。與此同時,還建了一座5級6面的石塔,名李家石塔。橋與塔在2003年納入了望城文物保護單位。當地人介紹,在石塔北面的虎形山下,原有一座氣勢恢宏的李氏家廟,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現已不存在。
記者從望城金山橋街道李藹嵐老人家中獲知,尖山李氏另有一套修訂於1948年的族譜,全套共計89卷,其特色在於:成書於1949年,為新中國成立前夕所修家譜。序言為瀏陽劉氏三杰之一的“同光十子”劉善澤所作,可謂劉氏不多遺作之一。目前,這套家譜在湖南圖書館和湘潭市檔案館均有完整保存。“人不能忘祖,追本溯源,搞好尋根工作,還是很有必要的。”李克明說,他們會好好珍惜這些族譜。(記者 唐群雄 實習生 董韌 王曦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