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學者:電視劇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稱謂不妥【2】

劉 岩

2014年01月20日08:58    來源:北京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學者指出:電視劇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稱謂不妥

  ■1955年朱德等十人的軍銜是法定的“國家”元帥

  我國1955年授予朱德等十人的軍銜,屬於國家級,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而非軍隊級,即“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這在當時的立法文件、授銜典禮、授銜命令狀中都有明確表達。

  1955年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的決議,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條例》在第二章第七條“軍官的軍銜等級區分”中規定,我國的元帥設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這是立法文件規定的軍銜稱號。

  1955年9月27日,毛澤東於“下午四時半,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集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雲、彭真、彭德懷、鄧小平開會,商談軍隊授銜、授勛問題。會后於五時一起參加授銜、授勛典禮。毛澤東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依次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這是授銜典禮宣布的軍銜稱謂。

  1955年9月23日,毛澤東簽署的授予朱德軍銜的第一號《授予軍銜命令》,全文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的決定,授予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這是授銜《命令》書寫的軍銜稱呼。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等級是如何確定下來的

  元帥一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古老官職名稱,如《左傳·僖公二十七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南北朝以后歷代曾設置的天下兵馬元帥、兵馬大元帥、兵馬元帥、行軍元帥、行營元帥、都元帥、元帥、副元帥等。中華民國前期,以大總統為陸海軍大元帥,1923年廣東政府推舉孫中山為大元帥,等等。但朱德等十大元帥並不是對我國歷史上元帥制度的傳承,而是借鑒了蘇聯軍銜制度的經驗,將元帥作為官銜標志,並規定元帥具有等級的區分。

  1952年11月26日,中央軍委總干部管理部副部長賴傳珠、徐立清,給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彭德懷並轉毛澤東主席寫報告說:“實行軍銜制度,我們尚無經驗,主要是根據蘇聯顧問介紹的蘇軍經驗及所提方案並結合中國情況進行研究,蘇軍在軍銜工作上的許多原則,我們基本上應當接受……”。蘇聯顧問卡蘇林向總干部部推薦了蘇聯的軍銜設置模式:“軍銜等級區分為元帥(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將官(上將、准上將、中將、少將四級),校官(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尉官(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四級)……卡蘇林同志對我軍實施軍銜所提的方案也是如此。”

  1953年,軍委總干部部據此草擬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解放軍軍銜條例(草案)》。草案第三條擬定的“軍銜等級的區分”是:“一、元帥軍銜——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兵種元帥。二、將官軍銜——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三、校官軍銜——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尉官軍銜——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蘇聯顧問卡蘇林強調:“兵種元帥必須要求能掌握兵種技術(如空軍元帥應當曾擔任過飛行員),並對兵種建設有功勛者方可授予,現在中國還不具備此條件。”因此,在195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新的軍銜立法文件《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中,取消了兵種元帥的設置方案,元帥軍銜隻設國家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人方案”是如何確定下來的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條件是:“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勛的高級將領。”那麼誰可以按這個條件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頭銜呢?中央軍委和黨中央經過多次討論,醞釀過幾種方案,最后定形方案於1955年9月11日確定下來。

  總干部部提出的初步方案。據總干部部第一副部長宋任窮回憶,在醞釀軍銜授予名單初期,總干部部長羅榮桓和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德懷,向黨中央匯報國家元帥名單的初步方案中,除了后來所授的10人外,還有國家大元帥毛澤東,國家元帥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毛澤東當場表示:“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依我看呀,現在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毛澤東問周、劉、鄧“你們的元帥軍銜還要不要啊?”他們都表示:“不要評了”。

  軍委座談會提出經政治局批准的11人方案。1955年1月14、15日,中央軍委由彭德懷、羅榮桓主持召開了討論軍銜問題的座談會,對授予元帥、大將、上將軍銜人選的名單進行了研究。會議經兩天的認真討論,取得一致意見:元帥軍銜授予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和11位委員,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軍銜授予軍委主席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授予11位軍委委員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1月16日,彭德懷、羅榮桓署名將上述意見報告了毛澤東和黨中央。8月2日,彭德懷再次呈報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名單。8月3日,毛澤東批示:“劉、鄧:請印發各政治局委員,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討論批准。”

  擬以周總理名義將11人方案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1955年9月3日,總干部部羅榮桓部長和宋任窮、賴傳珠、徐立清三名副部長,遵照彭德懷的指示,代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起草了致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信函,全文如下:“關於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問題,中央已決定現任軍委委員之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十一同志均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彭副主席要我們起草國務院總理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呈請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函稿一份,現呈請審查修改並請即由國務院秘書處轉送常務委員會討論通過。”

  中央書記處第一次討論確定的9人方案。總干部部代周總理草擬的元帥授銜報告,須經中央書記處討論同意后,才可報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履行法律手續。1955年9月9日晚上,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討論元帥軍銜問題……劉少奇、陳雲、彭真、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羅瑞卿、宋任窮、陸定一、周揚、張際春等出席。會議提出,鄧小平、陳毅雖然擔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但沒有擔任軍隊實質性職務,他倆的實質性職務是中共中央秘書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故二人可以不授軍銜,於是授予元帥軍銜的方案減為了9人。

  中央書記處第二次討論最后確定了10人方案。周恩來因外出沒有出席9日晚上的會議,11日他得知書記處討論的情況后,從北戴河打電話給在北京的楊尚昆,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周恩來給楊尚昆打電話后,毛澤東於“9月11日晚上,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會議,討論評元帥軍銜和農業合作化等問題,劉少奇、陳雲、彭真、鄧小平、陳毅、聶榮臻、宋任窮、楊尚昆出席。”會議決定採納周恩來的意見,形成了授予10人元帥軍銜的最終方案。9月16日,周恩來致函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10人的授銜建議。9月23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通過公布,10大元帥誕生。

  (作者劉 岩 為軍事科學院軍建部原副部長)

上一頁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