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6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讀了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著的《一種清醒的作法》一書后寫下這樣的批語:“很有意思,必讀之書”。在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之際,好友徐中遠的《毛澤東晚年讀書紀實》一書飽蘸著濃情厚意問世了。這本書詳實地記載了毛主席在生命最后歲月裡讀書讀報的一幕幕生動場景和感人畫面,是一部權威性解讀毛澤東晚年讀書生活的珍貴史料。
作者是毛主席晚年圖書管理服務工作人員之一,毛主席的讀書習慣、風格、特點和方法,永遠烙印在他的記憶裡。“毛澤東同志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同時又是通曉古今、知識淵博的偉大學者。毛澤東同志的讀書范圍十分廣泛,從社會科學到自然科學,從古代到近代,從中國到國外。一生幾十年如一日,緊密聯系中國和世界的革命實際,廣泛地閱讀各種圖書”。這是汪東興同志在序言中作出的評價,也是作者追述和表達的主題。毛澤東讀書,不僅能把字裡行外聚攏在自己的腦海裡,更讀書上沒寫的部分,於是那本書就是一條船了,思緒的雙槳劃動著裝滿遐想的大船在破浪奮力遠航。
捧著這本書,我一口氣讀完,心中知識的港灣裡又多了一條劃向彼岸的船。書中有兩組特定的歷史鏡頭在眼前深深地定格:毛主席生前喜歡看的最后一本書是《容齋隨筆》,他去世前幾個小時還讓身邊工作人員給他讀關於美日兩國領導人競選的《參考消息》,掩卷長思,不禁使我感慨良多,腑有千言。
重溫毛主席讀書的故事,檢索我們的讀書過程,別有一番滋味。論讀書條件,無疑現在比過去要好﹔看學習方式,新媒體時代把“圖書館”都送到每個人的掌心上﹔講學習機會,信息快捷,知識更新,每個角落都可以有要讀的文字。即便這樣,是不是我們都能真的靜下心來讀書呢?面對五光十色的炫世界,應對各種各樣的酷誘惑,有些人思緒亂得無心讀書,追逐名利,講排場、比闊氣、找享受,把讀書學習挂在嘴邊﹔有些人動機不純假讀書,手捧書本四處望,包裝自己﹔有些人則是盲目效仿亂讀書,讀了沒記住,記住的沒有用,甚至還有副作用。如此一來,把書讀得“顆粒無收”。其實讀書是有目的性的,不僅要讀,還要真讀、精讀、深讀、細讀,用心去讀。民以食為天,書是精神食糧,也是一個天!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年度調查顯示在對全國各地年齡在18歲至70歲的16500人抽查中,竟有多達45%的受訪者全年沒有看過一本書。就連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日前在浙江大學演講時都坦率地承認:“2013年我不是一個讀書人,很慚愧地告訴大家,這一年我幾乎沒讀一本書。”2012年,中國人平均看4.4本書,遠低於日本人的8.5本和韓國人的11本,更不能同英國、法國、德國,特別是以色列猶太人相比了。這讓我們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炎黃子孫情何以堪?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中國人約有450萬為文盲。眼下,有關部門正在抓緊制訂在全國推廣閱讀的法律規定。美國文學之父馬克·吐溫說:“識字而不讀書的人,比起文盲,其實沒有佔到多少便宜。”
讀書是知識增長的階梯,要一階一階上,一本一本讀。有的同志可能會說,現在應酬多工作忙,擠不出時間讀書,說忙是一種借口,關鍵不在忙閑,而在認識、在習慣、在於升華的境界。讀書不是一日之功,也不是一本之終,更不是吃老本。現代人“悅讀”方式應該是從閱讀中得到快樂。馬克思一生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啃書本”,他還幽默地說:“書是我的奴隸”。英國哲學家密爾把閱讀稱為:“享受高度樂趣之能力。”早在1958年9月19日,毛主席視察安徽蕪湖時就講到:“讀書看報,每天都不能少。”就像這部書中所記錄的故事一樣,他老人家真正是活到老讀到老,老不離書。
談毛澤東晚年讀書,猶如夏日晚風拂來,清爽中有愜意,景仰中有感悟。我們的青年朋友正當時,多讀多受益,精讀早成才﹔我們的中年人並不老,讀書正在旺盛期,是學以致用的好時候,多讀多收獲﹔我們的老同志壯心不已,讀書是休閑也是修養。在一個重效益和講成本的社會,常常會有人問:“讀書到底有啥用?”這種新的“讀書無用論”,像病毒傳播擊垮了一些健康人的肌體。於是,把讀書看成過時,把讀書當成寂寞。耶魯大學教授布魯姆認為,閱讀最大的功用是幫助我們善用孤獨和享受孤獨。的確,閱讀是“獨行”,你需要的只是一本書和一盞發出昏暗光線的孤燈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閱讀在本質上和骨子裡是在閱讀社會、閱讀時代、閱讀人生。
毛主席偉大的政治智慧多是在閱讀中積累的。就是人在暮年,讀書也在為他加氧。讀書真的能快樂一生,而且能把最精彩的思想留給后人。當年,毛主席曾以東吳大將呂蒙發憤讀書之事作比。他說,呂蒙是行伍出身,沒有文化,深感不便。接受孫權勸告,勤奮苦讀,成為東吳統帥。在戎馬倥傯的戰爭年代,毛主席抓緊行軍打仗的間隙讀書,不僅解乏也解渴。他認為讀書能讀出“神仙”來,可以解除痛苦、恢復精神上的平靜。1959年6月29日,毛主席在廬山和方志純說:“讀書是很有趣味的?,一個人隻有多讀書,知識面才寬。”“總之吧,要想辦法多讀書。治國安邦,不讀點書,怎麼行吶?”毛主席讀書達到了“三無”的境界:一是“無信不立”,就是有堅定的信仰、信念和信心﹔二是“無學難為”,就是學識廣、學問大和學道精﹔三是“無實必敗”,就是講實際重實踐辦實事。心理學家佛洛姆也說過,一個人抵抗逆境的“精神資本”有多豐厚,從他讀過多少書就能看出來。讀書能夠做“靈魂之壯游”“智慧之攀登”,從而體會到一種超然忘我的樂趣。所以,閱讀的真正意義,就是在提升自己境界的高度。豁然開朗是打開書本后的壯美和開闊,書中不僅有“黃金屋”,書中還有“強國夢和強軍夢”。
習主席強調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抓全黨特別是領導干部的學習,這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創造這一經驗並帶頭讀書學習的典范,當數毛澤東。延安時期,毛主席經常講“一天不讀報是缺點,三天不讀報是錯誤。”就是在他彌留之際,也要讓工作人員給他讀書念報,給我們做出了不朽的榜樣。在前進的征途上,還有許多未知之域、未解之困、未開之路,需要我們的闖勁和擔當,更需要我們用新科技知識去迎接挑戰。早日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宏偉目標,對每個軍人來說,其中一條就是離不開讀強國的書,長強軍的本領。聶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