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隸、行、草、楷,無論哪種書體的“馬”,都基本上保留了馬的形象。張建武 書
張建武
縱觀歷史,馬拓寬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也擴張了人類的野心。
2014年,農歷甲午,馬年。
馬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家畜之一。最早的馬叫始祖馬,出現於五千七百萬年前的北美洲。而現代馬的祖先是恐馬,出現於一千二百萬年前晚中新世。現代馬出現於四百萬年前的上新世。4000多年前,中亞游牧民族開始馴養馬,從此馬成為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工具。15世紀后,馬隨著歐洲殖民者遍及美洲和“澳洲”地區。
在動物中,馬的智商是極高的,對人的依戀性很強。聰明、忠誠,加上耐力、速度,使馬成為人類最為信賴的朋友,中國古代以馬為“六畜之首”。作為家畜的馬,用於騎乘、挽車和載重,但馬對人類最重要的作用,還是戰爭中的騎乘。游牧民族最早將馬用於開疆擴土和族群的擴張,蒙古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在蒸汽機出現以前,馬是最重要的軍事機動裝備。馬克思說:“騎兵在整個中世紀一直是各國軍隊中的主要兵種”(《馬恩全集》卷 14)。可以說,馬拓寬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也擴張了人類的野心。
“居馬上者得天下”
在冷兵器時代,擁有馬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准。
馬在中國文化中更是有著十分重要的象征意義。冷兵器時代,馬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以農耕文明為主流的中原民族長期被北方游牧民族侵擾,主要原因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佔據“騎”與“射”的裝備優勢。
騎兵相對於步兵有速度和高度的優勢,是最早的快速反應部隊﹔弓箭打破了冷兵器形狀的限制,實現了遠程打擊。以長矛劍戟為主要武器的步兵對陣強弓快騎,無異於魚肉在俎。正是鑒於此,趙武靈王才甘願冒天下之大不韙,推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全國性改革——“胡服騎射”。“胡服騎射”的改革結果,首先是作戰方式和作戰能力的根本性提升,使軍力為之大振,使趙國得以稱雄一時。但其意義遠不止於此,趙武靈王的變革思想,由秦國全面繼承運用,到漢代發揮到極致,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的漢民族有了騎兵軍種,可與北方游牧民族抗衡。更重要的是,培養了華夏民族彪悍驍勇的尚武風氣,從而才有了漢武帝時代農耕民族以騎兵擊敗游牧民族的奇跡,大漢雄風彪炳史冊。
《史記》卷九十七《酈生陸賈列傳·陸賈》記載:“陸生時時前說稱《詩》《書》。高帝罵之曰:‘乃公居馬上而得之,安事《詩》《書》!’陸生曰:‘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且湯武逆取而以順守之,文武並用,長久之術也。’”這就是“馬上得天下”的典故,其道理等同於“槍杆子裡面出政權”。
成王敗?,號令千軍萬馬“打”出天下的劉邦是有資格狂橫的。天下既定,對於馬的使用也是有嚴格的規定的:“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逸禮·王度記》)可見馬不僅是征戰的工具,還是皇權的象征。由於馬的重要,中國封建時代設有專門掌管馬的官職和養馬、管馬制度。西周已有“司馬”管理馬和士卒。秦漢時代主管馬政的官是太仆。這種官職一直延續到元、明、清。唐代有專門管理馬的“監牧”。宋代有“戶馬法”:“民戶以物力養馬,以備官買。”在冷兵器時代,擁有馬的數量,是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標准。
“行走在地上的龍”
在中國文化中,處處可見馬的蹤跡。
馬還是古代通信、物流的主要工具。古代通信網是由馬和驛站構成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驛站實現通信、傳遞消息的國家。
大約在3000年前的周朝就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郵驛系統。到隋唐,郵驛網絡和郵驛制度更是十分完備,遍布國內,而且建立了通往朝鮮、日本、中亞、印度和東南亞各國的國際郵路。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唐代柳宗元《館驛使壁記》記述,在寬敞的驛路上,公文傳遞“十裡一走馬,五裡一揚鞭”,“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可見當時郵驛之發達。古代快遞說“六百裡加急”,“八百裡加急”,就是以驛馬每天奔跑的裡程來說的。
在中國文化中,處處可見馬的蹤跡。有很多和馬有關的成語:龍馬精神,馬到成功,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玉堂金馬……詩詞歌賦、文章典故中寫馬、詠馬也很多。唐代著名詩人李賀一口氣寫了23首《馬詩》,很多名句膾炙人口:“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此馬非凡馬,房星本是星。向前敲瘦骨,猶自帶銅聲。”
馬,或迎風疾馳,或信步由?,都是那麼典雅、優美,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氣質。
馬是力與美的象征,是忠誠與正義的化身。中國古代人認為馬是行走在地上的龍,常將“龍馬”並稱﹔阿拉伯人以馬為真主的恩賜。
馬是很多藝術家鐘愛的題材,中國從唐代開始,就有很多畫家專事畫,馬名家輩出,如曹霸、韓干、韋晏、陳閎等,宋代有李公麟(李龍眠),元代有趙孟頫,清代有郎世寧,20世紀有徐悲鴻。他們或工筆,或寫意,形式各異,但表現的都是馬的力與美,是馬帶給人的積極向上的生命力量。
《說文解字》:“馬,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作為象形字的馬,在甲骨文中就成形了,看上去就是馬的簡筆畫。鐘鼎文中馬的寫法很多,都表現出迎風奮蹄的形象。篆、隸、行、草、楷,無論哪種書體的馬,都基本上保留了馬的形象,不認識漢字的人也能猜出大概。
馬年將至,讓我們寫寫不同的馬字,以親近馬,禮贊馬,也以此作為對漢字的膜拜。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