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陳家祠的灰雕和現代建筑對比強烈。 記者陳楓 攝
紫金縣藍塘鎮杜氏宗祠。
鄉俗尋鄉留住鄉愁之二——講古
作為嶺南文化的重要象征,宗祠在今日廣東人的生活中仍佔重要位置。一座座歷經滄桑的祠堂,有怎樣的威水史?又承載著多少鄉愁?連日來,記者尋訪了多座百年古祠,尋覓其承載的家國情懷。
【游子心聲】
家鄉模樣一直縈繞心頭
“我爸爸是新會羅坑石咀人,我是在香港出生、長大的,后來又移民到澳大利亞。”旅澳鄉親林永義先生在獲知林氏家廟維修需要大筆資金后,曾慷慨解囊,先后捐贈了200余萬元。去年,他還專程回到家鄉,將父親的靈牌擺放在林氏家廟的神樓上,送父親“落葉歸根”。
林永義告訴記者,此前多年他一直未有機會踏足家鄉,自己對家鄉的印象,停留於小時候聽父親的講述:“他常常提到我們的家鄉叫石咀,在新會羅坑,那裡有一棵大榕樹,還有一座很大的家廟。”
雖然未能跟隨過父輩回鄉,但家鄉的模樣一直縈繞在林永義的心頭。直到三年多前,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林永義帶著夫人一起回到廣東,幾番輾轉,57歲的林永義終於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家鄉。“這裡真的有榕樹,還有一座家廟。”林永義說,“能捐錢重建家廟是福分,可以回鄉盡自己一分綿力,高興的同時更多的是自豪。”
凝聚宗族
見証林氏家族900年歷史
在江門市新會區羅坑鎮,有一林氏聚落——石咀、南聯、下沙,古稱“沙岡”。這裡世代住著宋代始遷祖林森公的子子孫孫,並由此開枝散葉到整個珠三角、粵西、廣西、海南等地乃至海外。而在如今的石咀村,歷經200多年風雨的林氏家廟承載著該地林族900多年的歷史。
林氏家廟是新會林族中最古老的大宗祠,前身名“崇報祠”,祀石咀開基一世祖森公及二世祖植公、三世祖寬公為不遷之祖,上奉披公、蔇公、旺公以追遠,為族中地位最高的大宗祠﹔后在清朝更名為林氏家廟。在封建年代,隻有其祖先做過皇帝或者由皇帝御賜,才可以將某氏家廟牌匾挂在家族祠堂大門之上。
在林氏家廟的凝聚下,新會林氏家族歷來都有祭祖的傳統,林氏家廟文化研究會去年成立后決定,今后石咀林氏家廟“三年一小祭,九年一大祭”,以延續祖宗傳下來的傳統。新會林氏家廟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家盛表示,希望通過祭祖活動繼承發揚壯大祖訓祖德,利用這個平台加強各地宗親的感情聯絡。
傳承文化
鄧氏宗祠至今設有農家書屋
據河源市地方史料記載,紫金縣藍塘鎮自古以來就是河源客家人的聚居地,該鎮目前有姓氏140多個,其中以杜、鄧、甘為代表的姓氏祠堂以及當地客家傳統民居祖屋組成的建筑群,是藍塘鎮宗祠文化的縮影。
如今,藍塘鎮的杜氏、鄧氏、甘氏等家族崇文重教的傳統正通過宗祠代代相傳。紫金縣檔案局原局長、退休干部龔火生告訴記者,杜、鄧、甘三大姓氏在尊師重教方面別具特色,自從他們落居河源紫金以來,都建有自己的姓氏學堂和農家書屋。此外,他們都擁有自己的姓氏教育發展基金會,資助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
除詩人鄧纘先的祖屋布心村辦有私人塾館外,鄧氏宗祠還辦有“雲台學館”,這些學習場所培育出大批人才。在老圍村鄧氏宗祠,至今仍開設有農家書屋和書畫展覽廳,當地鄉民在春節期間均會在宗祠歡聚一堂,在閑暇之余則到農家書屋裡學習。
見証榮耀
“狀元祠”承載家族榮光
俗話說:“順德祠堂南海廟”。在順德現有的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祠堂就佔了3處,其中位於杏壇的黃氏大宗祠尤其值得一提。據了解,中國千年科考,全廣東出過九位狀元,順德就佔據三分之一,三位狀元分別是倫教人張鎮孫、杏壇人黃士俊和梁耀樞。其中隻有黃士俊狀元的家族祠堂有跡可尋,這就是“黃氏大宗祠”,至今已有400年歷史。
正是因為“狀元祠”的榮光所在,右灘村可謂“代代書香”,村干部黃先生告訴記者,即便是在過去的艱苦年代,右灘村都沒有斷過私塾香火,“因為我們都是狀元的子孫,不能不識字,丟不起這個人。”受黃氏大宗祠影響,村內其他祠堂也承擔起私塾的功能,其中建在右灘村一個山坡上的景?黃公祠,甚至還被村民戲稱為右灘的“最高學府”。(記者曾煥陽、曾毅、嚴建廣、陳杰、徐靖 通訊員/葉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