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熱干面正式提出申遺,申報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推薦方湖北省非遺保護中心相關人士介紹,申遺主要是將制面技術發揚光大,挖掘熱干面背后的文化內涵,更好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
這個消息一出,網絡上的“吃貨”歡聲笑語一片,除了對武漢熱干面申遺表示支持外,更是引發了一場地域美食的推薦大會,山西刀削面、蘭州拉面、雲南過橋米線、四川擔擔面等支持者,紛紛站出來號召申遺。
每次美食申遺都會引起一次輿論小地震,以表達美食熱愛為主,以調侃搞笑為輔,美食申遺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反而無人探究。這年頭,著名景點申遺都幾乎無人喝彩了,小小美食申遺成功后能為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這考驗著人們的想象力。
如申遺推薦方所言,美食的確與地方傳統文化有密切聯系,但這種聯系是有局限性的,如果生硬地把單一品種的美食,抬升到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高度,這未免有些冠冕堂皇。和如此高大上的申遺理由相比,網友更關心申遺成功后漲不漲價,這才是衡量美食申遺的價值所在。
坦白地說,國人對待口腹之物的認真與精細態度已經遠不如從前了,在吃方面的講究,多用於人情場面,所謂飲食文化已經被快餐習慣沖擊得七零八落。武漢熱干面和它的一干與面有關的“兄弟們”,得到歡迎的原因無非還是符合速食時代的需求,來了就吃,吃完就走,價錢便宜,還有回味。假若申遺讓這些面食真的有了“文化”,變得“端庄”起來,失去了熱氣騰騰的民間味道,則很有可能被顧客們拋棄。
申請“非遺”,貌似一個宏大課題,但看待美食申遺,大伙兒大可以輕鬆一些。民間美食,靠的是顧客舌尖上的品味與口碑上的傳播,不是一塊牌匾、一紙証書就能讓美食的屬性發生多大改變的。
我倒覺得,美食申遺不用把它與文化扯上太多的關系,更重要的是要從品質上保護它,比如在食材選擇上要變得更加綠色,在制作工藝上變得更加嚴謹細致,在就餐環境上變得更加干淨衛生,在品種上變得更加豐富,這才會讓“非遺”美食的獨到之處得到發揚光大,不但能得到本地顧客的厚愛,也能吸引更多外地慕名而來者。
一種美食會讓一個地方增加誘惑力,全國各地能與熱干面媲美的美食成百上千,大家一窩蜂都去申遺,搞不好跟景區申遺一樣大而無當。不用申遺,這些人們生活已經離不開的美食也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傳統文化會在現代生活理念的沖擊下不斷變化,但“民以食為天”卻是永遠不會變的,這五個大字,才是各種美食存在的最大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