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20世紀90年代的資料圖片,六齡童(右)與六小齡童同台演出。
1987年7月,六齡童演出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去年11月10日,弟子劉建楊(右)到六齡童位於紹興的家中祝賀其榮獲中國戲劇獎終身成就獎。
2月16日上午,浙江紹興細雨蒙蒙,殯儀館裡,追悼會漸近尾聲,“美猴王”六小齡童在“南猴王”六齡童身邊長跪不起,父子“猴王”就此永別。在致悼詞時,六小齡童幾次哽咽,他表示,父親既是慈父,又是嚴師。
在半個多世紀前,藝名六齡童的章宗義以一出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紅遍全國,蜚聲海外。1961年,毛澤東主席觀劇后揮毫賦詩:“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從此,北有京劇大師李萬春,南有紹劇宗師六齡童,並稱“南北猴王”。今年1月31日,六齡童病逝於紹興,享年90歲。
一身是戲,一生為戲
藝名章金萊的六小齡童是章宗義最小的兒子,在他主演的電視劇《西游記》熱播多年后,他始終是電視觀眾心目中的“孫悟空”。六小齡童告訴記者,這離不開戲曲藝術的滋養和父親的言傳身教。
在六小齡童記憶中,父親從來就搞不清子女的排行和生日,滿腦子都是台詞、身段、手法、步伐。這樣的耳濡目染,讓他自幼就有了“猴戲”的基礎,“許多人都記得電視裡孫悟空用火眼金睛看妖怪時左顧右盼的特有動作,其實是我從戲曲舞台上學來的。父親告訴我,一身之戲在於臉,一臉之戲在於眼。”
為幫助兒子演好《西游記》,六齡童曾拍了上千張劇照讓他揣摩,但並不要求六小齡童照搬照抄,而是讓他領悟角色的精氣神。“父親生前就常說齊白石先生的一句話,‘學我者生,似我者死’,他也不是科班出身,依靠的是‘人皆我師’,從京昆藝術、武術中的猴拳、萬籟鳴先生的動畫片《大鬧天宮》、卓別林的電影中汲取養分。”
6歲登台,75歲退休,從藝70年,“南猴王”直到晚年還想著演戲。六小齡童說,父親病重時吃不進東西,子女勸他為了演戲吃點,老人立即精神抖擻﹔臨終時子女問他想不想演戲,老人又發出了舞台上孫悟空特有的呼嘯。
二度梅花獎得主、浙江昆劇團團長林為林是六齡童的晚輩親戚。他回憶說,六齡童曾經指點他,武生演員練功,要“閑時閑用,忙時忙用,緊時緊用”,演出前就要心無旁騖,一心想戲。六齡童好友之子、紹興廣播電視總台制片人羅治林也記得,他每次演出,都要提前45至60分鐘化妝勾臉,比年輕演員早得多。
去另一個世界還要“大鬧天宮”
在兒子記憶中,6歲登台的六齡童一生與猴結緣。六小齡童說,曾經有一段時間,家裡養的猴子比孩子還多。“父親說過,他生來就是為了演孫悟空的,他說以后走了,給他帶上戲服和金箍棒,他還要再去另一個世界‘大鬧天宮’。”
按照這個遺願,家人在六齡童身邊放上了一根金箍棒,一套戲服。六小齡童說,父親生前得知他在2016年將把《西游記》搬上電影銀幕,非常高興,說一定要演個角色。“我說那時您都90多了,演什麼呢。他說,沒關系,演‘二郎神’‘土地爺’都行。”
“父親有許多遺願。”六小齡童回憶說,除了能看到他主演的電影之外,也想看一看在吳承恩故鄉江蘇淮安的西游文化樂園。此外,六齡童6歲在上海從藝,和哥哥七齡童在上海演出了36本聯台本戲《西游記》,從此一舉成名。因此,他也希望能把自己的一部分骨灰撒在黃浦江,一部分則安放在老家紹興市上虞區道墟鎮。
六齡童的次子章金星藝名小六齡童,1957年,父子倆在上海演出,謝幕時,周恩來總理高興地把小六齡童抱在懷裡拍照留念,可惜的是這個早慧的童星16歲患白血病英年早逝。
“哥哥去世前曾說過,等我演成了孫悟空,就能看到我了。”六小齡童感慨地說,是父兄兩代人的力量把他推上熒屏。而在追悼會上,他引用《西游記》的典故,稱父親“歷盡八十一難,終成斗戰勝佛”。
繼承創新發展中不能少了正能量
六齡童去世前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而在他身后,戲曲藝術的傳承也成了不少人熱議的話題。
在追悼會現場,上海紹劇之友社的戲迷們打起了特制的挽幛:“南猴王蓋世絕唱,紹劇魂千古流芳。”戲迷杜柏根感慨地說:“沒有老先生,紹劇就沒有當年的一度輝煌,他去世以后,我們非常關心戲曲藝術的發展。”
對此,六小齡童認為,各種戲曲藝術都有一個繼承、創新和發展的過程,“就拿我家四代人來說,曾祖父用木頭臉和木棍,祖父用布臉和藤棍,父親用勾臉和彈簧棍,我則用貼臉和合金棍。”
六小齡童認為,繼承、創新和發展也是萬變不離其宗,近年來《西游記》和孫悟空不斷被搬上影視舞台,但是一些低俗媚俗的東西也隨之滋長。“要向觀眾特別是孩子們傳遞孫悟空身上拼搏、進取、勇敢、無畏的‘正能量’。”
“我父親那一代演員當然需要觀眾的掌聲,但也不是無原則地迎合觀眾。”六小齡童說,父親在孫悟空被唐僧趕走的情節中有一招“五心朝天拜”的獨家功夫,但是隻拜五拜就戛然而止,因為再下去會有觀眾鼓掌,而與氛圍不合適。而眾所周知豬八戒好吃好色,但是伯父七齡童飾演的“豬八戒”,看到白骨精扮演的村姑和她手裡的饅頭,主要的戲放在貪吃上,這樣的藝術效果同樣無人逾越。他表示,希望能在父親之后,再把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搬上電影銀幕,也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家鄉,弘揚父親珍愛的紹劇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