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館藏文物修復數量大 保護力不從心

李韻

2014年02月19日11:46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館藏文物之痛:文物腐蝕的結與解

  2013年7月18日,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的專業人員正在實驗室中修復馬家?戰國墓地出土的車輛金屬配件。本報記者 李韻攝

  近日,一個關於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的數據,引發公眾對館藏文物安全的關注。

  這組數據從何而來?包含怎樣的內容?折射出我國館藏文物保護的哪些問題?記者就此採訪了國家文物局和相關單位及專家學者。

  腐蝕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

  據國家文物局相關部門介紹,上述數據源自國家文物局2002年至2005年開展的“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項目結果顯示,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重度以上腐蝕的館藏文物有230余萬件(佔16.5%)。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胡東波告訴記者,從材料科學上講,“腐蝕”是指材料受周圍環境作用,發生有害的化學變化而失去其固有性能的過程。造成文物腐蝕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物所處環境。

  年代久遠的珍貴文物,由於歷史上所處環境和人為因素的長期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過各種自然和人為因素的損害,尤其是考古發現的出土文物,由於埋藏環境的劇烈變化,導致一些文物的衰變嚴重。

  胡東波舉例說,在各類材質的文物中,陶瓷屬於相對最為穩定的一類,但在埋藏環境中,釉上彩和釉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腐蝕。

  國家文物局也坦言,文物存在腐蝕狀況,除了歷史上保藏、使用、埋藏環境等原因外,還有一些現實的原因。比如有關文物的保護技術難題尚無突破性進展,像青銅器粉狀鏽去除、腐朽有機質文物保存等在全世界都是難題﹔另外,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保護修復人才短缺、保護修復經費不足等現實狀況,使得腐蝕損害不能得到更有效的遏制。

  保護修復可以延緩腐蝕過程

  應該說,文物隨著時間、環境的變遷造成自然消亡,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趨勢,但可以通過積極的保護修復措施來延緩這一過程。

  文物保護作為一門科學,並非僅僅是拼合文物殘片、修補文物破碎、處理病害部分,它還包括了對文物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理解,對文物各方面狀況的系統記錄,以及基於東西方交流的現代文物保護理念的注入。

  無論是出土的還是傳世的,每件文物進入博物館時都必須接受嚴格的體檢,進行腐蝕情況評估。據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護中心主任鄭龍亭介紹,青銅器是該院最主要的文物類型之一。考古發掘獲得的青銅器在出土時都會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和損毀,進入博物館后必須進行腐蝕評估。如果青銅器被檢驗出存在大量的氯離子,意味著將產生大量的有害鏽,再結合其他各項特征,基本可以判斷其染上了“青銅病”,那麼就要對症下藥,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

  在博物館的展廳裡能看到的文物通常採用了三種不同的修復方式。一種是藝術修復,追求的是視覺效果的完美,著意於恢復精致美觀的外形。比如上海博物館就用這種方式修復了大量陶瓷,拼合縫隙被填補,缺失部分被補足,並施與原來同色的釉,可謂“天衣無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考古修復。它講究說明性和教育性,因而缺失的部分用白色石膏填補,與文物本身的材質和顏色區別很大,拼合縫隙被保留。諸多博物館展出的陶器都用這種修復方式。

  隨著文物修復技術的發展,還出現一種介於藝術修復和考古修復之間的風格——可識別性的修復,這種講究“遠看渾然一體、近看得以區別”的修復方式最早源於意大利,在西方的文物修復中廣泛適用。

  龐大的數量與力不從心的保護

  “十一五”以來,國家財政共投入約6億元用於館藏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組織實施了500余項保護修復項目,對2萬余件珍貴受損文物進行了搶救性保護修復,初步遏制了館藏文物日益受損的嚴重趨勢。

  然而必須看到,相對於龐大的急需保護修復的館藏文物數量,資金差距明顯。安徽省博物館(現安徽博物院)1956年對外開放,是當時四大樣板博物館之一。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館內開始開展文物保護工作,2007年成立了文物保護中心。館長李志異表示,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並不充足,如果有更多的經費投入,則可以改善更多的文物的保存條件。省級大館尚且如此,地縣小館更是捉襟見肘了。

  影響館藏文物保護修復的另一個瓶頸是人員匱乏。國家圖書館曾公布,以其館藏善本書的數量,要將之修復完成,需館內的保護人員工作1000年!“近年來,北京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大學等高校在不斷培養文物保護人才,但是相比於巨大的文物數量,這支隊伍還遠遠不夠用。”原國家博物館科技部主任、國家文物局專家周寶中憂心忡忡。

  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家文物局採取了多項措施,以修帶培,依托科研基地等高水平單位的技術和人才力量,陸續舉辦各類館藏文物保護修復專業技術培訓班,培訓專業技術人員600多名。2003年至2007年,中國、意大利兩國文化遺產管理部門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合作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培訓項目,培養文物保護技術人員140余名。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各級國有博物館及相關機構共收藏有各類館藏文物3500多萬件(套),其中一級文物約8萬多件(套)。隨著各地配合基本建設考古發掘工作的開展,每年還將新增10000余件(組)珍貴文物(三級以上)。館藏文物保護任重道遠。(本報記者 李韻 本報通訊員 韓博雅)

(責編:李京(實習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