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雜志上關於馮小剛的採訪,他在酒桌上想象過退休生活:有個農場,牛羊成群,一個老頭兩鬢斑白,在田間顫巍巍地走著,忽然看到地平線遠方出現人影,一幫老姐兒們、老哥兒們來看他了……當時馮小剛哭了,問:“我一個死老頭你們還會記得來看我嗎?”
那之前我正在看一個朋友的微博,她自陳即將去廣西山區支教。朋友是個認真的人,對工作對感情都一樣誠實,一樣忠於自我,但這不是一個齒輪嚙合、分秒不差的鐘表世界,發生過什麼,她絕口不提,而我怎能說不懂她一身的創痛?因為我也有。
馮小剛也一樣吧。他多年前發願要拍《一九四二》,用了20年終於完成,是他整個電影生涯的“初心、夢想、真愛的結晶。”首映之后,本是圓夢之時,卻票房慘敗,推薦度極低。
嚴肅的電影何以至此?還用問嗎?大過年的,我帶我媽去看《少年Pi的奇幻漂流》《泰囧》,還問她要不要看《一九四二》。她搖頭,過去那個苦呀,做夢都不想夢到。飢餓不是地震,不可能站在安全處觀看人家的苦難掉幾滴淚,捐一點錢,那是太沉重的苦難,是中國人最熟悉最不想重經的浩劫。
但馮小剛作為藝術創作者,有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必須仰賴觀眾為自己的知音。觀眾集體轉過身去,他慌神了:“我哪裡錯了嗎?我一生的心血你們看不到嗎?”
同時,作為社會人、導演,他要對投資人負責——花錢出去是要賺回來的﹔要對演員、整個團隊負責——我有我的藝術理想,但你們要養家糊口﹔還要對期待他的觀眾說抱歉——你們等待過,但你們失望了。
這些不知所措化為憤怒,他在微博上飆粗口與網民對罵﹔也變得焦慮,他匆忙地導演《私人訂制》,雖然也惡評如潮,到底賺回錢了,還化作了一首《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在《私人訂制》與春晚上兩次出現,絲毫不曾打動我。我知道這是中年人的共同悲嘆,有時候是“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如雪”,有時候是“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都是一樣的,承認自己在與時間的拔河中敗下陣了。
是的,誰也不能贏了永恆。時代過去,潮流風起雲涌,想永遠都站在風口浪尖上,是最搶眼的弄潮兒,是不可能的。那就……慢下急走的腳步,讓自己喘口氣,看看周圍的風景吧。
然后,也許再戰江湖。也許,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農場——話說,我也有過類似幻想——鬧中取靜的小院、秋千架、一杯茶、一卷閑看的書、一條老狗、幾位老友……但早在十幾年前,在馮小剛的《甲方乙方》裡面,他已經坦白地告訴自己與世人隱世之不可行。
他不快樂,大概就因為他太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