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華語世界首套詩體《莎士比亞全集》出版 

徐穎

2014年04月01日10:01    來源:新聞晨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華語世界首套詩體《莎士比亞全集》出版 “案頭書”變“演出本”,莎劇原味呈現
 

 

 

詩體版《莎士比亞全集》

今年4月23日是莎士比亞誕辰450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這位偉大的戲劇家、詩人,上海譯文出版社昨日推出由中國莎學泰斗方平主編的10卷本《莎士比亞全集》,與之前所有版本不同的是,該套全集是華語世界首部詩體 《莎士比亞全集》,充分吸收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收莎劇39部(在傳統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 “全集”470余萬字,堪稱整個華語世界搜羅最全、校勘最精,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的首部詩體漢譯莎士比亞全集。

莎劇原貌是詩而非散文體

  英國作家莎士比亞在中國可謂家喻戶曉。早在這套詩體版《莎士比亞全集》出版之前,華語世界已經有了4套莎士比亞全集的譯本:第一套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譯本為主體(經過吳興華、方平等校訂)、由章益、黃雨石等補齊的11卷本﹔第二套是1967年梁實秋翻譯在台灣出版的40冊本﹔第三套是1957年台灣世界書局出版的以朱生豪原譯為主體、由已故學者虞爾昌補齊的5卷本﹔第四套是譯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以朱生豪翻譯(裘克安、何其莘、沈林、辜正坤等校訂)、索天章、孫法理、劉炳善、辜正坤補譯的8卷本。

  通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朱譯本”影響很大,“朱譯本”重在通曉流暢,但在翻譯過程中失去了詩劇的原味。 翻譯家方平一直懷揣一個夢想——詩體呈現《莎士比亞全集》。他認為,莎士比亞戲劇的原貌是詩劇,是以素詩體(blank verse)為基本形式的詩劇,以詩體譯詩體,在語氣、語言節奏感上更接近莎劇原貌,是這個版本的最終訴求,“莎士比亞的劇本是詩劇,而不是降格以求的散文體,而且莎士比亞作品的藝術生命力就在於那有魔力的詩的語言”。

  方平終身研究莎士比亞,生前是中國莎士比亞協會會長、國際莎士比亞協會執行理事。由他擔綱主編並主譯的這個譯本融入最新的莎學研究成果,每部劇作和詩歌作品之前均有“前言”——分析作品的藝術特色、人物形象和思想主題等,做出恰如其分的綜合評價﹔之后又附有簡明扼要的“考証”——對版本情況、寫作年份和取材來源等做出交代。

  台灣詩人、翻譯家余光中對該套譯文寄予厚望,他指出莎士比亞首先是一個專業戲劇家,其作品是為了演出而創作,並不是為了案頭閱讀。方平等人的譯本,有望恢復莎士比亞劇作的本來面目,從“案頭書”變成“演出本”。

網羅莎學研究界最新成果

  這套全集充分吸收了國際莎學研究的最新成果。據長期研究莎士比亞的復旦大學陸谷孫教授介紹,隨著英國及世界文學史界的研究不斷深入,莎士比亞的劇作數量一直在刷新,到目前為止,已被確認的有39部,其中36部首次出版於1623年,也是這位文學家去世之后的第7年。陸谷孫在《莎劇書評》中透露,莎士比亞生前隻關心其劇本的上演情況,而對是否出版並不感興趣,加之印刷術和版本的原因,給后人研究其作品的歸屬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由方平主譯,屠岸、阮珅、汪義群、張沖、吳興華、覃學嵐、屠笛等參譯的這套《莎士比亞全集》,共收錄世界莎學界公認的39個劇本,在傳統上的37部之外又收入英國“河濱版”中的《兩貴親》和《愛德華三世》兩部戲劇,詩歌部分則收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才確認為莎翁作品的長詩《悼亡》。這三部作品的譯者都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張沖,他說:“《愛德華三世》的詩譯稿已在我的電腦裡沉睡了11年,一直未露面。”

  方平生前曾指出:“這一套全新的詩體全集譯文《莎士比亞全集》,不僅新在這是按照原來的文學樣式(詩體)的新譯,而是想表明在一種新的概念啟發下,體現對於莎劇的一種新的認識。”

“案頭劇”轉向“台上之本”

  方平在翻譯過程中,試圖把莎劇文本從傳統的“案頭劇”轉向“台上之本”。比如,原來的莎劇中,附加於文本的一些說明詞、舞台指示等相當一部分不是出自莎士比亞之筆,而是當時的抄錄員、劇場的提示者,以及十八世紀的編著者。英國莎學家杜佛·威爾遜在編纂“新莎士比亞版”(1921-1966)時,很多場景說明和舞台提示,不搬用現成的套語,而另出之散文化的語言。該套譯文也做了這方面的改進,比如在《馴悍記》中,方平參照了澤菲瑞理導演的故事篇《馴悍記》(1967)中的處理,用這樣一行舞台指示交代了當時的情景:“把新娘摔在肩頭,扛著她就走﹔仆從格路米隨下。”而“朱譯本”則按照“牛津版”簡單地交代,“彼特魯喬、凱瑟麗娜、葛魯米同下”,沒有展現新娘被新郎“搶親”似的當眾劫走的場景。

  另外,現當代莎學研究取得的一個突出的進展,體現在版本縝密的校勘上。當代版和當初朱生豪使用的編訂於上世紀的“牛津版”面目已不盡相同。如在《哈姆雷特》第一段獨白中的第一句,較好的現當代版本都作“O that this too too sullied flesh……”方平譯作“唉!但願這一副——這一副臭皮囊……”但朱生豪根據過去的文本“too too solid flesh”,譯作“太堅實的肉體”。為了完成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譯工作,方平還組建了一支“夢之隊”,常常為了一個翻譯問題討論再三,如在翻譯《All’s Well that Ends Well》這一劇本的名字時,他和阮珅教授書信往返多次,最后改“人文版”的《終成眷屬》為《結局好萬事好》﹔而原本大家熟知的劇目《無事生非》,則經推敲改成了《捕風捉影》。

  頗為遺憾的是,在該套譯文集出版之時,方平已經駕鶴西去,據譯文社編輯馮濤披露,方平在生命的最后還在修訂書稿,可謂“一生痴迷為莎翁”。(徐穎)

(責編:李京(實習生)、許心怡)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