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一些讀者正在讀書 人民網 楊鐵虎/攝
人民網北京4月9日電 (易瀟)三聯韜奮書店於4月8日晚起試行24小時營業,首日銷售額一萬四千元,崔永元、胡一虎等名人表示支持。三聯書店被稱為“中國知識分子精神家園”,但面對來自網上購書的壓迫與24小時營業的負擔,韜奮書店未來之路仍存憂。
24小時營業受歡迎 各界名人表支持
當不久前三聯韜奮書店在豆瓣網上發布“深夜書房”體驗交流公告時,崔永元、《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李鴻谷等人就已經紛紛點贊轉發。“很懷念台北誠品到了十一二點還有很多人聚集在書店裡專心閱讀的情景,希望北京也能有這樣的屬於愛書人的天地。”
據北京青年報報道,4月8日晚,鳳凰衛視主持人胡一虎也加入了夜讀的隊伍。“我對24小時書店很有感情,在台灣就經常半夜去誠品書店,聽說三聯韜奮書店要24小時營業,就專門趕過來以實際行動來支持。”胡一虎說,他已經發短信告訴女兒,要到這裡來給她選一本書。
首日銷售額一萬四 賠錢亦會堅持
三聯書店負責人表示試運營首日銷售額大致在一萬四千元左右,據總經理樊希安介紹,三聯書店籌劃24小時營業的想法其實由來已久,“直到去年,國家出台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韜奮書店得到100萬資金支持,加上國家稅務總局出台政策免除實體書店增值稅等,三聯每年盈利收入有100萬。而試行24小時書店恰好需投入200萬。加之交通愈加便利客流驟增,周邊文化商圈逐步成熟,我們覺得條件已經具備了。”
“錢對於三聯來說不成問題,即使賠錢也會堅持下去。這次行動主要注重社會公益性,要回饋讀者,絕非一般的經濟效益可衡量。”樊希安表示說。
另外,三聯書店表示試營業活動期間,對於深夜到店讀者有打折、滿贈、換購、返券等多項優惠措施,樓上雕刻時光咖啡店也聯動通宵營業。
被稱為知識分子精神家園
三聯書店的前身是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活躍於中國出版界的生活書店、讀書出版社和新知書店。1948年10月三家書店全面合並,在香港成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管理處。1949年3月,總管理處遷至北京。
三聯書店以其出版高品位的人文科學專業圖書和社會科學的譯著圖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品牌,受到讀書界的廣泛尊敬,被譽為“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另外,一批膾炙人口的書籍也是出自三聯書店,像巴金的《隨想錄》,楊絳的《干校六記》,《金庸全集》(2002年金庸修訂后改為廣州出版社出版)等。
季羨林曾在一篇名為《我心中的三聯“店格”》的文章中寫道:“我,作為一個老知識分子,經過了多年的觀察與思考,把我心目中三聯書店的“店格”歸納為八個字:清新、庄重、認真、求實。
能否禁受考驗 未來之路存憂
雖然三聯韜奮書店表示錢不是問題,也為此做了大量准備,但這條24小時不打烊的路能走多久仍值得關注。最早運用24小時營業獲得成功的當屬台灣誠品書店,他們在台灣獲得極大成功之后,開始進軍香港和內地。在進駐香港時,也選擇了24小時書店模式,可往往凌晨過后,大部分讀者還是會被地鐵末班車帶走。因“水土不服”,一個月之后,香港誠品書店決定取消通宵營業。2003年,上海思考樂書局浦東八佰伴店也嘗試過24小時營業,開設之初即成為媒體和讀者關注的熱門話題,但開業一年半之后,因難以承受巨大的虧損而最終被迫關門。
如今,三聯韜奮書店希望籍此為傳統書店尋找突破口,但仍需禁受市場考驗。首先,“末班車”會帶走多少讀者,末班車之后還會有多少讀者留在店裡?畢竟北京之大遠非台北可比﹔其次,三聯書店是做好了市場培育期准備的,但這個培育期需要有多長,在一番熱鬧之后是否會“門前冷落鞍馬稀”呢?第三,北京的讀者是否會適應這種夜間閱讀的習慣,也需要市場的檢驗。這些,都是我們將拭目以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