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國考古十大新發現”評委許宏 (王鶴瑾 攝)
人民網北京4月11日電 (記者黃維 實習生陳少娜)“搶救性發掘說白了就是救火,就是搶救那些已經被破壞了的遺跡。現在國家正處於上升和轉型階段,自然的開發行為越來越多,房地產、修路、農民建房,一切活動都要動土。因為遺跡都在地下埋藏,一動土就破壞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201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委許宏今日做客人民網文化頻道,在談及我國考古的搶救性挖掘現狀時如是說。
許宏指出,十大考古新發現中有七項是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發掘,主動發掘較少。他說:“現在國家的政策就是盡可能地保証可持續發展,給子孫后代留點東西,如果遺址有可能被破壞,就盡量不動它。”
他還表示,“在這種保護理念的指導下,我們也倡導考古要盡可能做到微損甚至無損。對發掘來說,鑽探就是微損,調查就是無損,今后我們也會盡可能鼓勵和支持這種方式。”
談及考古研究與城市建設,許宏表示二者之間是一種博弈關系,在博弈過程中要注重“兩利”。他進一步指出,“我們說注重‘兩利’,就是要對人民生產生活和文化遺產保護這兩方面有利,但是在很多場合這是一種矛盾。因此地方政府在方方面面都需要提高認識,進一步處理好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