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人是鐵飯是鋼》劇照
人民網北京4月17日電 日前,一部由馮遠征、苗圃、李夢男、李芯逸等主演的年代大戲《人是鐵飯是鋼》正在北京衛視熱播,好評如潮。從普通觀眾到知識階層,很多人都在追看這部劇。這部劇的奇特風格和人物塑造,也讓一些觀眾大叫新鮮有趣。然而,這部劇本是怎麼制作出來的哪?記者採訪了改編兼導演馬軍驤。
這部戲的真實度有多少?馬軍驤解釋說,表面看這部戲有些劇情和橋段對新生代的人來說,有些搞笑甚至搞怪。但是,這卻都是直接來源於生活。導演馬軍驤曾經有過在一個機修廠做保全鉗工的經歷,那段時期中的人和事,很多都深深地植入了他的腦海。在拍這部戲的時候,這些沉澱的東西就很快涌現了出來。所以,雖然很多東西貌似戲劇性,但只是當時人們生活的寫真而已。比如翻砂車間的艱辛,人們每天為了簡單的果腹的食物所耗費的精力和時間。有些橋段是完全的真實經歷,比如梁拉娣和人比賽喝酒掙糧票然后走高牆的橋段,就是導演當時所在工廠的一個女工的經歷。隻不過,在經過了戲劇處理之后,這個部分的情節被處理得更戲劇性了。再如劇中的那個漂亮廠醫丁秋楠,青工為了見她,不惜編造病情,這都是當時的真實經歷。
電視劇《人是鐵飯是鋼》劇照
為什麼用喜劇的方式來表現艱辛。馬軍驤解釋說,其實這段歷史基本上很少在屏幕上被表現。尤其是電視屏幕上,而當他回望這段歷史的時候,他覺得讓現在的年輕人理解劇情和人物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這段艱辛歷史的幽默和諧趣的東西表現出來。因為這樣才能把一段很多人已經遺忘,一些人根本不了解的事,變成易於理解的。而且,時間的流逝,那段生活和現在生活的巨大的反差,也是構成了一個喜劇性的基礎。馬軍驤說,他當時就意識到了這麼做的巨大的困難。因為以一個喜劇的方式講一個悲情年代的故事,會時時有那些天然的矛盾在裡邊,所以,這是一個極難講述的故事,尤其是到了本劇的中段。二毛為了找羊死了以后,這個故事的講述變得更難。馬軍驤說,這是他從業以來做過的最難的一個工作。而且,作為導演,他一直擔心這個“偏門的題材”是否能被觀眾理解和欣賞。現在看來,基本上完成了當初的設想。
一部如此有趣的戲,制作過程有趣嘛?馬軍驤訴苦說。這部戲是他最受煎熬的一部戲。從接手開始,重新寫作拍攝劇本。每天一萬四千字左右的工作量,基本上每天除了吃點簡單的食物,連“喘口氣”的工夫都沒有,四十多天完成劇本。而此時劇組已經建立,所以感覺那段時間人是“一直飄在雲端”。腦子和身體都經受了“巨大的摧殘”。拍完之后,大病一場。但是,這部戲回想起來,看到劇中人物鮮活的表演,也有很多樂趣。兩位主演的精彩表演自不在話下。讓他驚喜的是崔大可和丁秋楠這兩個人物。崔大可的扮演者李夢男,其實外形上是一個硬漢,而且,已經塑造了不少的此類形象,但在劇中他卻演出了一個底層奮斗不息的小人物。馬軍驤說,其實李夢男最初的感覺是和劇本中的人物有些許的距離。由於他自身的氣質,李夢男的演繹無形中給這個人物添入了自尊和“大心臟”的成分。現在看來,這個人物簡直非他莫屬。這種演員給人物的改變,讓一個坐在監視器后邊的人,感覺到一份意外之喜。丁秋楠這個人物,原本也有些薄弱,主要是她的命運基本上掌握在別人的手裡。但是,李芯逸有些特別的處理方法,讓這個人物立體了起來。其實這是個極為難演的角色。因為劇情對她的形體處理和面部表情的處理,以致於台詞力度的處理,都是加入了很多的限制。但是,最終她靠“走心”的表演,硬是完成了一個非常“內斂”的人物的塑造。這個事后想起來,都很不簡單。